5月7日,生态环境部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简况。《简况》显示,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进一步巩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海洋环境状况稳中向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核与辐射安全有效保障,环境风险态势保持稳定。在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全部城市数的46.6%。
时下,中国大气治理正进入一个重要而崭新的拐点期。继“大气十条”五年行动结束之后的“三年蓝天保卫战”也临近尾声,即将步入崭新的“十四五”时期。在未来一阶段内,如何承继中国空气治理前些年的既往成效,直面近些年来出现的诸如臭氧
污染加剧等新问题,如何在大气治理重心转移、移动源污控、区域与部门联动管理、控煤与能源整体发展规划调整实施、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等重要方面,作出因地制宜的全新应变战略,在当前的转轨期内显得迫在眉睫。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顾问委员会主席贺克斌表示,除挥发性有机物外,全国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在迅速下降。归根结底,人为减排是最核心的工作,“过去六年时间,惯性比较强的还是依赖末端治理,如重大减排工程,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已经开始触及。”
与此同时,臭氧污染在进一步加重,成为目前凸显的治理新难点。就未来而言,除了臭氧污染进一步加重的趋势需要面对以外,运输结构调整、能源发展规划、移动源排放治理的挑战和难度也都在不同层面凸显了治理新难点。这也意味着,虽然治理成效显著的捷报频传,但旷日持久的空气治理攻坚战役在“十四五”阶段并不轻松。
“我们过去经常是来什么治什么,多数时间是在治理,对防的事情做得还不够。”在贺克斌院士看来,尽管大部分臭氧污染还是轻度污染,但这一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未来既要治PM2.5,又要防治臭氧持续上升。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强调了从经济视角来制定和评估大气污染防治路线图的重要性。其中有三个核心要点不容忽视:推进环境治理时,识别并实施成本有效的措施;在环境政策实现效率和效果的同时,又能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引导和激励企业与消费者行为改进的政策制定,从而产生长期效应。
编辑:李雪娇
(来源:中国气象局、中国经济网、北极星环保网、《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