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生 态 >> 滚动新闻 >> 浏览文章

留住“微笑精灵”,共守生态长江

2020-11-25 来源:中国环境报 张黎   加入收藏

11月11日,南京江豚保护志愿者武家敏完整地拍摄到了江豚跃出江面的图片。

“最近感觉江豚特别活跃,13年来,近期出现的次数算是最多了,而且还是第二次拍到珍贵的江豚飞跃的画面,实在是太精彩了。”武家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江豚多了起来”,许多生活在南京、武汉的市民,在今年都有着相同的感受。

长江,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条生态河流。保护长江,刻不容缓,中央的部署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从今年1月1日起实现全面禁捕,“一江两湖七河”也将从2021年1月1日起实行10年禁捕。

即将来临的10年禁捕,将给以江豚为代表的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带来哪些影响和变化?在不久前召开的2020国际淡水豚日暨第二届长江江豚保护日宣传活动上,来自政府部门、业界学者、保护机构等各方代表齐聚一堂,人们群策群力为江豚以及长江物种保护谋划一个美好未来。

成效初显,江豚数量上升

“长江鲥鱼没有了,刀鱼越来越少,白鱀豚灭绝了,‘微笑天使’江豚也只剩下1000多头。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救救这些可爱的鱼儿们已经迫在眉睫了。”在长江江豚保护日活动中,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依民发出这样的感慨。

长江江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水生生物,是长江流域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它们与长江的命运紧密相连。近年来,受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长江生态警钟已拉响,长江江豚的命运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拯救长江江豚,既是为了拯救水中精灵,也是为了拯救长江淡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

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看来,只有1000余只的长江江豚,其生存和延续仍面临着巨大挑战,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实行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这既是保护江豚的重要手段,也给了长江“喘息”的机会,与会专家学者传达出一致的呼声。

“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是共抓长江大保护、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农业农村部长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调研员刘晓强介绍说,“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长江禁捕退捕成效显著,截至今年10月9日,长江全流域已退捕渔船8.4万艘,处置渔船8.3万艘,已退捕渔民19.9万人。

在南京市浦口区,45岁的杨金龙结束渔民生涯,和其他100多名渔民一起上了岸。如今,杨金龙已从“捕鱼人”变身“护豚员”。这背后,离不开相关省份力度空前的投入。以江苏为例,全省投入逾90亿元安排渔民退捕,为长江生态恢复做出了“江苏贡献”。

“南京栖息的长江江豚数量已由不足30头上升至约50头。”南京江豚保护协会会长杨光表示,在整个长江江豚数量衰退的背景下,长江南京段栖息江豚数量上升,难能可贵。

不仅仅是江豚,长江的每一种水生生物资源,都需要保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秘书长张秋云指出,对于长江的1700种鱼类,以及各种贝类、藻类、浮游生物而言,“十年禁渔期,将成为它们的恢复期。”

科普宣教走在前面,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长江禁捕令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自然保护区条例修编、长江江豚升为一级保护动物公示等一系列举措,无疑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而物种保护,公众的参与同样至关重要。

“保护江豚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科研能力及科普宣传的落后。”李彦亮指出,在中国,谁都知道大熊猫,但了解江豚的人却很少。“应把科普宣传教育放在所有工作的前面。让更多人了解江豚、认识江豚,意识到野生动物的珍贵性。同时要补足科研短板,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长江江豚,俗称江猪,体型较小,头部钝圆,额部隆起稍向前凸起……”在全新开馆的长江江豚科教中心,系着红领巾的南京小学生正通过交互屏幕,了解“微笑精灵”。在长江江豚保护日宣传活动上,与会嘉宾共同见证科教中心向社会开放。

840平方米科普展示厅、240平方米教研室和可容纳450人的多功能厅,将全面展示最新调研数据和江豚保护的理念、成就,面向公众开展研学教育,科普江豚保护知识。在这里,公众可以在沉浸式体验区,坐上漂流艇,借助裸眼3D技术从长江源头漂流至入海口,了解长江水域生态环境和江豚在自然生境中的状态。

不仅如此,专家还设计了“仿生江豚模拟实验课程”,来体验的小朋友可以亲手制作一只江豚,并“赋予”它们动力,放入水中就能游起来。

同样在南京,记者也留意到,10月底,南京长江江豚监测站正式启用,这是江苏首个以长江江豚保护为主的科研保护监测站,也是全国首个建在城市中心的江豚监测站,一个面向市民开放的科普基地。

监测站内布置了许多展板,向参观的市民介绍江豚的小知识。展厅通过AR全息投影,展示长江的生态环境。在监测站外的不远处,就是江豚观赏地,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观测到活跃在江面的江豚。

科普场所的建立,不仅为公众了解江豚拓展了新渠道,也将助力提升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志愿者积极参与,加快江豚保护社会化进程

来自相关保护机构和志愿者的协助,为江豚保护增添一抹亮色。

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牵头,沿江有关省市渔政管理部门、沿江各豚类保护区、有关科研院所、国内外相关环保组织和相关热心企业于2017年6月共同发起成立“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联盟”,通过保护宣传日、99公益募捐、“小豚大爱”项目实施、江豚科普进学校等活动,多形式宣传长江江豚保护,使得保护工作有联动、有创新,进一步扩大了江豚保护的影响。

南京江豚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姜盟介绍,“我们已在南京 10 所高校建立了大学生江豚保护志愿团队,建立了‘宁小豚’社会志愿者团队、‘江豚小使者 ’少年志愿服务队。同时成立了一支协助管理部门开展江豚保护监测工作的志愿者队伍,并与各街道社区、沿江相关单位、企业长期合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立10个长江江豚保护区,覆盖了40%长江江豚分布水域,保护了近80%的种群。如今,政府为主导,科学为指导,保护区为基点,国内外NGO、企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参与保护格局初步建立。近40年来长江江豚种群快速下降的趋势有所缓解,就地保护显现希望。

正如“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联盟”在倡议书中所言,在未来,要进一步推动江豚保护的社会化参与,助力提升保护管理有效性,促进江豚保护科普知识进校园、进社区,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引导公众广泛参与挖掘弘扬长江生态、长江江豚文化,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


0
上一篇: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整治任务滞后 芜湖生态环境局约谈6家企业
下一篇:气象灾害科普系列之降雪篇 初雪已至,这些降雪知识你知道吗?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