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基本不能。
胡亚萍 丁晖
◎成为“人类的菜”有多难?
“吃货们”常常以自己食谱广泛而自豪。四条腿的,除了桌子,天上飞的,除了飞机,什么都敢吃。
吃,已经导致一些生物种群下降。甚至,一些物种被吃成了濒危物种,如黄胸鹀、中华穿山甲等。
但是,人类的“食材多样性”其实并没有像传说的那样广泛,甚至可以说,人类还是挺挑食的。据统计,人类大约已经使用5000种植物作为食物,但只有150种左右进入商品市场,30种左右成为一日三餐的主要粮食植物。人类摄取的大部分热量都来自3个物种,即小麦、玉米、水稻。可以说,在全球数以百万计的物种中,绝大多数物种“不是人类的菜”。
合格的食材,至少需要满足几个条件:营养、安全、成本、口味、外观、气味等。任何一条不满足,最多也只是一道“黑暗料理”,甚至会丧失在餐桌上出现的资格。例如,昆虫种类多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被称为21世纪健康食品。但生活中,敢于吃昆虫的人毕竟是少数,能毫无惧色地狼吞虎咽“虫子盛宴”的,更是凤毛麟角。可见,试图把人类“驯化”成捕食外来入侵物种的高级“工具人”,通过吃来解决生物入侵危机的技术路线,恐怕从一开始就点错了“科技树”。
◎外来入侵物种能吃吗?
有些外来入侵物种本来就是作为食物引进的,被吃是它们的“本职工作”和“光荣使命”,如克氏原螯虾、尼罗罗非鱼、苋等,都是餐桌上的常客。许多水生生物,如鱼类、贝类、虾类,当初是作为水产养殖的新品种被引进的。据统计,中国可以食用的外来入侵植物有114种,隶属30科。
于是,这引申出一个思考:该不该把这些有经济价值的引进物种,列入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作为食材,食品安全至关重要。部分外来入侵动植物须经过各种加工处理后才可以被食用,若食用方式不当,则具有食用风险,比如福寿螺。一些食客因食用“麻辣福寿螺”引发广州管圆线虫病,轻者引起头痛、发热,重者引起面部神经瘫痪,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外来入侵物种普遍具有很强的抗性和耐受能力,能够在被污染的环境中生活。因此,它们往往富集有害物质,或者携带致病菌。有些外来入侵物种,本身就对动物具有毒性。如毒麦的颖果中具有形成毒麦碱的菌丝,能产生麻醉性毒素,危害人畜。在苗期和高温干旱等不良条件下,假高粱体内能够产生氢氰酸,使误食它的牲畜中毒。
通过吃来消灭外来入侵物种,还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考虑能不能“消费”得起。外来入侵物种——空心莲子草曾经作为饲料被推广,但它水分较多、干物质较少,采收、加工青饲料更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在早些年我国家畜的青饲料原料供给并不充足、劳动力较多的背景下,这种推广尚且可行,但如今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普遍短缺,且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散养户的大量退出,养殖企业主要采用成本和品质更有保证的商品饲料。采收空心莲子草加工成青饲料,显然难以跟上现代养殖业的节奏。
◎为何“用吃对付入侵物种”是场乌龙?
吃光外来入侵物种的想法,其实一开始就搞错了对象,是一场乌龙。因为真正带来麻烦的是外来入侵物种的野生种群,而不是被人类圈养的人工种群。后者如果做好控制措施,防止逃逸,对自然环境的风险是可以降低的。而前者限于它们的分布和栖息环境等原因,不一定具有商业利用价值,或者由于禁捕措施等政策原因,不能被商业利用,根本就上不了餐桌。
有一个科学术语叫做“生物防治”,就是根据物种之间的种群竞争、捕食、寄生等负相互作用原理,用一种生物种群压制另一种生物种群的方法。科学家已经开展了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防治,采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曾经取得不错的效果。
但是,生物防治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防治效果比较缓慢,受到环境因素影响比较明显,生物防治天敌的批量生产、贮存、运输都存在困难等。外来入侵物种往往是生态系统中的“佼佼者”,防治难度较大,应当根据它们不同的发生阶段分别采取清除和控制的策略。科学家正在综合运用物理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研究可持续、环境友好的综合防治技术。
抵御外来入侵物种重在预防。因此,不要为了逞口腹之欲,引进那些对生态环境有潜在危害的外来物种。“吃货们”,还请管住自己的嘴。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