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新闻网讯(文字/康梅花 实习记者刘小庆 摄影/何旭东 学生记者吴文杰)7月27日上午,中国—东盟建成环境更新与智慧能源发展研讨会在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开幕。会议由天津大学主办,贵州大学、贵阳学院承办。天津大学校长柴立元院士、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中国-东盟中心教育文化旅游部副主任刘晓、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高等教育与发展区域中心主任Choltis Dhirathiti、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参赞Mohd Azlan Bin Abu Bakar、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院士、贵阳学院校长樊铁钢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天津大学副校长郑刚主持开幕式。
柴立元介绍了天津大学的事业发展与“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恰逢其时,为各国专家、学者围绕构建可持续、宜居、低碳的未来城市搭建了思想碰撞、经验交流、合作互鉴的国际化平台。他在致辞中倡议,共同培育未来人才,夯实可持续发展根基,推动高校间学分互认、课程共享,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前沿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共建知识网络,深化科研协同创新,建立常态化学术交流机制,鼓励专家学者围绕区域性问题开展协同攻关,推动联合发表;共筑智慧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共享,推动建立跨国技术转移中心,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新生态,加速创新成果在区域内推广应用,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各个国家。
于长学在致辞中建议,加强政策沟通和技术交流,促进知识共享和技术转移,提升区域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应更加紧密合作,围绕关键问题开展联合研究,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技术解决方案;重视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加大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设立专项奖学金计划吸引更多有为青年;强化国际合作网络建设,积极拓展多边合作渠道,通过国际组织行业联盟的形式,建立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网。
刘晓表示,此次研讨会聚集了区域内众多杰出的学术人才,展现出联盟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共同担当与责任。随着气候变化加剧,能源转型迫在眉睫,高水平的对话平台有助于将学术研究创新转化为区域发展动能。借此次研讨会之机,希望各成员高校能够携手将联盟合作推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为构建命运与共的中国东盟共同体注入更多创新驱动发展动能。
Choltis Dhirathiti表示,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高等教育与发展区域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动东南亚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通过政策对话、能力建设和学术合作,推进区域互联互通。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深化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与合作,并为各国高校合作、学分互认和人才联合培养搭建了重要平台。
Mohd Azlan Bin Abu Bakar表示,展望未来,东盟和中国可以在以下几个领域深化合作:在技术共同创新方面,各国专家、学者可以建立专注于电池存储、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和低碳建筑材料等方面的联合开发中心;在绿色金融方面,各方可以为可持续基础设施建立中国东盟绿色债券、混合融资和风险分担工具等;在人文交流方面,可以开展培训项目、城市规划、奖学金和学术伙伴关系以及建设人才输送渠道等。
宋宝安介绍了贵州大学的历史沿革和事业发展,分享了贵州大学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渊源、贵州人民在特殊地貌环境中的建筑智慧和经验,以及贵州省重要产业定位。他指出,此次研讨会是“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服务区域发展、贡献全球议程的又一次有力行动,期待此次高水平研讨会能为贵州省古老建筑智慧与现代技术融合创新,构建更智能、灵活、清洁的区域能源系统等议题提供广阔思路和前沿方案。
樊铁钢表示,本次研讨会聚焦健康管理中心和智慧公园两大议题,意义非凡,不仅是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领域深化交流的平台,更是共同探索未来地区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重要渠道。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城市更新、能源转型、绿色技术、智慧发展等关键问题,深入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共同为构建可持续、更具韧性的中国东盟城市的未来贡献智慧与方案。
会上,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赵旭东院士以Initiatives in Energy Efficiency and Renewable Energy Researches为题,马来西亚科学院Kamaruzzma Sopian院士以Photovoltaic Thermal (PVT)Solar Collector Innovations for Sustainable Building Integration为题分别作主旨演讲。
据悉,会议分别设“建成环境更新与可持续能源利用”“智慧能源新技术”两个分论坛。与会人员就如何通过新技术提升能源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增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可靠性与灵活性展开交流,一系列创新理念与实践经验的碰撞,将为智慧能源新技术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能源行业向智能化、高效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