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文化赋能强国建设”人文经济学学术共同体三周年学术交流专家座谈会在学院南路校区召开。会议由我校文化经济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及权威媒体的专家学者参会,围绕人文经济学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案例展开研讨。
会议由我校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魏鹏举教授主持,他介绍了学术共同体的成立背景、发展历程及相关成果,课题组成员、经济学院吴苗苗汇报了团队在理论探索、指数体系构建、实践案例研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
专家座谈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深化、政策转化、实践路径等议题展开讨论。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傅才武指出,人文经济学应突破传统经济学框架,回归“以文化人”的本质,强调文化资源作为发展要素的独特价值。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提出人文经济学需在哲理、事理与治理三个层面同步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魏建强调,人文经济学研究应注重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结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文经济样板。苏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副主编江波介绍了人文经济学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并提出深化建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铮提出,人文经济学的研究应关注文化如何作为要素进入经济体系,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的路径仍需系统梳理。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黄斌强调应注重文化对其他要素以及经济增长的作用,注重体现区域差异与发展阶段性。求是杂志社经济部郭斐然提出人文经济学研究应推动理论成果转化,增强其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力。我校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孔少华指出,人文经济学的未来发展需构建完整知识框架,推动学术共同体从概念共识走向行动共识。
魏鹏举在总结时表示,学术共同体将继续深化指数研究、案例提炼与政策转化,推动人文经济学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学术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本次座谈会是人文经济学学术共同体三周年历程的总结,也是面向未来深化研究、拓展实践的重要起点。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人文经济学的发展需要跨学科协同、多维度推进,唯有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时代命题,方能真正赋能文化强国建设,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