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024年12月12日电 11日,以“数智赋能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京举办。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等出席活动并致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游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李智,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孙芙蓉,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作主旨演讲。全国各地知名高校代表、中小学书记校长代表,以及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围绕教育政策改革、教育发展趋势、人才培养创新策略,以及新形势下教育未来方向等热点议题,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共同为教育强国建设献计献策。
主旨演讲环节,孙芙蓉围绕《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切实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课题》主题,从实践基础、总体思路、重点任务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施路径。
“首先,我们要全面总结经验,厚植工程实施的实践基础。”孙芙蓉强调,“我们组织实施了‘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深入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示范带动各地各高校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深受学生喜爱的工作。”
孙芙蓉介绍:“教育部联合中组部、中央党校,对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进行了集中培训,巩固深化他们的理论根基、政治定力、发展意识和责任担当。”同时,通过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强化师生理论武装方面,孙芙蓉提到:“我们广泛开展了全覆盖、全方位、全融合的宣传教育。”教育部组织开展全国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教育,进行省级示范宣讲33场,持续推动“小我融入大我”高校师生主题社会实践,形成了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的生动局面,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开学典礼、“开学第一课”等环节中。
在谈及建设精细化育人的项目平台载体时,她表示:“我们扎实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发挥文化润心作用,并加强校史馆、纪念馆等资源的开发。”教育部思政司会同新华网建设了全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图谱,通过VR、短视频、语音解说等形式具像化、可视化呈现文献史料、文物遗址,促进了高校红色资源的有机整合、有效利用和功能发挥,弘扬高校光荣革命传统。同时,通过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场地整体达标,面向全国高校系统推进综合感知、精准帮扶、校医联动,更好维护学生身心健康。
在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孙芙蓉强调:“今年我们出台了《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行动方案》,实施辅导员配备选聘增效、培养培训赋能、发展晋升畅通、激励保障提质四项行动。”通过构建国家—省级—高校三级培训体系、支持一线思政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培育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等措施,持续拓宽培养培训渠道,加大专业培养力度和科研支持,助力队伍成长发展。
“其次,我们要注重系统集成,确定工程实施总体思路。”孙芙蓉强调,要更加注重知信行统一、大中小一体、诸体系并进以及各方面协同。通过加强高校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资源更大范围向中小学开放。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进校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深化先进人物进校园与国企领导上讲台工作,强化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
“最后,我们要明确着力重点,把握工程实施重点任务。”孙芙蓉表示,一是要着力强化理论武装首要任务,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全面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二是要着力强化机制创新动能激发,开展一系列专项行动、打造一系列标志项目、形成一系列关键指标;三是要着力强化队伍建设关键支撑,分层分类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等政治能力培训,系统加强高校教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的队伍建设和作用发挥,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高校辅导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