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引发了海外金融市场的恐慌,美联储两次降息并宣布启动量化宽松后,美股并未止跌,A股也受到一定影响。随着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复工复产也正在加速进行,在这种情况下,A股市场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外围影响?能否走出独立行情?人民币资产的避险效应是否显现?针对上述问题,摩根士丹利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进行了相关分析。
邢自强表示,几周前摩根士丹利曾把对中国市场的评级上调成“增持”,主要是认为中国在遏制疫情方面的措施已非常到位,其次是认为中国后续在拉动经济增长、刺激需求等方面的政策空间较大。所以在全球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当中,中国的相关金融资产能够扮演一个避险资产的角色。
“但我要强调一下,避险资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邢自强进一步解释,如果全球经济都面临衰退的风险,或者全球金融市场发生海啸的话,要说中国资本市场能够完全独善其身并不现实。因为全球金融市场之间是互动的,风险会在其间传导。如果发生全球性衰退,或欧美国家经济按下暂停键,必然影响到中国的外需,也会在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表现上有所反映。“在这种情况下,A股市场出现一些波动,我认为是正常的”,邢自强说。
“关键是对比之下,波动率是不是更大。外面可能是十级台风,中国市场在避风港里,受影响小一些,这也是中国的评级应该更好的原因”,邢自强称。
“在全球面临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国内的经济增速显然会比之前想象的要低,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是要通过这种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配合去稳就业的空间比其他国家大”,邢自强表示。
邢自强特别指出,中国金融市场自身的改革并未因疫情而放慢,甚至还在加快。如果接下来中国能够进一步把这些改革落实到位,把这些路线图、时间表实施下来,特别是做深做大本地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像国债这种人民币的主权资产市场,中国的人民币主权资产的吸引力在未来几年就会进一步被巩固,那么下一次全球在面临较大的风波和震荡之时,人民币资产的避险性可能会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