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惠民保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但由于增长过快,部分地区出现多种问题,如项目良莠不齐、缺乏风险测算等。近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即“惠民保”进行了强化管理。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教师杨泽云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惠民保的雏形是2015年试行的深圳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截止目前,深圳的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在不断更新迭代过程中完整运行了6年,切实为深圳居民提供了较好的医疗保障,为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医疗保障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管理模式新、惠及人群广、参保形式灵活、理赔便捷等优势,为深圳居民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目前深圳的惠民保参保率超过50%,且深圳的“惠民保”已经实现了一次缴费可保障1年、5年、10年等多种保障期间可供投保人选择。
目前来看,惠民保相对于传统的医疗保险,大部分惠民保都没有年龄的限制、职业限制以及既往症的限制,且一年的保费大多都在百元以内。杨泽云表示,从实际投保情况来看,有些城市的投保率超过了10%,应该说,惠民保从某种程度上做到了“普惠”。
如今,被称为网红保险的“惠民保”将被纳入强监管轨道,可以说,惠民保的推出为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探索。
杨泽云称,当前的惠民保可以看成是精简版的“百万医疗险”,即免赔额提升,一般百万医疗险的免赔额为1万,而惠民保的免赔额大多为2万;保险责任精简,一般百万医疗包含医保范围外的医药费用,而惠民保一般是医保范围内的医药费用以及部分特药费用,且一般报销比例在70-80%。
因此,杨泽云认为,百万医疗险的问题也是惠民保的问题。
第一,可持续性。与百万医疗险一样,惠民保也是一年期的短期医疗费用保险。如果保险公司没有足够的数据,并采用合适的精算模型精算保费,经营一段时间出现亏损,保险公司就可能随时退出。当然,更可能的一种情况是,由于医疗费用的特殊性,惠民保经营的前些年份可能出现赔付率较低,保险公司经营获利。但经营一些年份后,由于年龄增长等原因,后期可能赔付率提高,保险公司亏损。而到那时,保险公司已经退出经营了。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目前一城常有多家保险公司经营惠民保。可能出现某一年,某家或某几家公司退出经营,那么被保险人新换保险公司,有无等待期?
第二,虚假宣传。包括虚张声势拉着政府做后盾的,还可能涉及虚假宣传的“百万保额”。作为惠民保,要想真正做到惠民,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和扶持。然而,实际中有很多项目并没有政府部门的参与。另外,实际百万医疗险真正赔付超过100万甚至50万的都相当有限,作为“百万医疗”精简版的惠民保,能达到百万赔付的实际上就更少。特别是其保险责任只有医保范围内的医疗费用,且大部分还只有70-80%的赔付率。
第三,目前来看,惠民保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健康管理公司。“惠民保要做到一城一策,真正惠民,还需要各城的医保局、卫健委等卫生系统联合信息管理部门,将各城的居民就医数据汇总、收集、整理,为惠民保提供充足的数据。”杨泽云如是说。
文/《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许亚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