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美,气壮山河,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有这样一座城市,它在东北国境线上,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尽头,融汇着中俄蒙三国风情,凭借着重要的战略地位、独特的旅游资源,迸发出巨大的经济活力,这就是中国最大的陆运口岸城市满洲里。
守卫国门的边防战士
严寒与温情交织
1月29日,正值腊月二十四,凛冽的寒风吹不散浓浓的年味,在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当下,还有一群肩负责任、与时间赛跑的国网供电人。
零下30度的满洲里,滴水成冰。恶劣的气候条件让突发性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国网满洲里供电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晚上9点,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刮起了暴风雪,国网满洲里市供电公司扎赉诺尔区供电所副所长历金宝和员工坚守在一线,接到电话的时候,他们早已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国网供电人进行高空作业
除了应对紧急情况,日常的维护工作也是格外重要。即便在冬季,满洲里也是游客不断,从满洲里市到扎赉诺尔区呼伦湖的路上,就能看到呼伦220kV变电站。自建站至今,呼伦220kV变电站担负着,满洲里地区、新巴尔虎右旗、扎赉诺尔煤业公司、大庆苏一采区等企业和家庭的供电任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电力保障。
王岩进行场外巡视
《经济》记者跟随呼伦220kV变电站运维操作工王岩,戴上安全帽,一同到现场进行例行巡视。在室外还没两分钟,记者的脸就已经被吹麻,耳边响着电流击穿空气的嗡嗡声和回荡在草原的风声。王岩介绍,每天像这样观察仪器,并记录在案,需要两个小时。
十分钟的时间,记者就已经冻透,王岩还在与同事争分夺秒地工作着。这里远离城区,周围没有居民,只有零星的几家企业,变电站员工看到最多的,就是旅行团和游客的车驶过大门。学会与寂寞相处,大概就是国网供电人的必修课。
王利鑫与组员一同巡视
呼伦220kV变电站运维班长孙伟旭告诉《经济》记者,变电站只有18位员工,分为三班倒,一年365天都是如此,春节也不例外,王岩曾经连续七年在工作岗位上度过除夕的。“说实话,第一年挺不习惯的,但将心比心,我要是客户,我肯定不想过停电的春节,保电护电的工作非常重要,跟同事一起过年也挺好的。”
王利鑫带领员工巡线
“越过这座山,这条线路就巡视完了。”国网满洲里市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副主任王利鑫指着前面的山头向《经济》记者讲道。空旷的扎赉诺尔区草原上,伫立着一根根电线杆,满足着各地区的用电需求。
日常检测设备
“正常的一条线路开车巡视要花上半天的时间,有些在山上就需要走路到达,并且只要出现故障,就要一根根电线杆排查。”王利鑫提到,前两天满洲里市区晚上10点停电,检修团队忙活到凌晨4点,自己换班休息了两个小时,又爬起来去工作,当天下午6点终于恢复正常供电。对于供电人来说,有时候情况紧急,赶不上吃饭睡觉也是常事。
胜利变电站运维班高春胜已驻守近30年
正是由于每位员工的日常点滴工作,国网满洲里供电公司圆满完成了满洲里冰雪节、科技展、中俄蒙选美大赛、中俄军演等重大国际性保电工作,为中国形象展示提供着坚强的用电保障。
向北开放的桥头堡
随着满洲里不断加深对外开放力度,拓宽多边贸易的广度,挖掘改革创新的深度,边境贸易正在火热进行。
每天上午9点,满洲里独具特色的集市开始了,一张桌子上摆放着售卖的货物,从巧克力、面粉到洗发水、护肤品琳琅满目,仿佛在召唤着游客踏入充满俄罗斯气氛的空间。这便是中俄互市贸易区(以下简称互贸区)的俄罗斯商城。
中俄互贸区的商品交易
这些俄罗斯人每天上午带着商品入区通关,在旅游旺季,往往半天即可售完,下午便赶回俄罗斯境内,周而复始。近年来互贸区主动降低俄籍游客入区通关服务费用,全面改善区内旅游购物环境,实现不定期班车入区,国内游客便可在互贸区进行商品选购。边检部门增设查验台,变“一进一出”式查验通道为“两进两出”式,配备了外国人生物信息采集设备,提升查验效能,俄籍入境游客成倍增长。一批俄籍商品旗舰店相继入驻,引进商品种类达到5000余种,互市贸易呈现出购销两旺的红火态势,深度开放步伐明显加快。
满洲里作为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素有“东亚之窗”的美誉,更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桥头堡,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
富有俄罗斯风情的白桦树皮油画
琳琅满目的俄罗斯商品
互贸区交易大厅
互贸区一角
据了解,2016年6月,满洲里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平台试运行,拓展了进口业务,打破了单向运作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市贸易。2018年,互贸区依托满洲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的政策红利,围绕“开放兴区、贸游立区、口岸强区、产业富区”的发展战略,在联检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落实优惠政策、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营商环境、激发贸游发展活力。
中俄市民正在进行友好交流
数据的背后,是实力的集聚。据统计,2018年互贸区入区人数突破206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200万人次、俄籍游客达到6.7万人次,办理边民交易卡5591张、国内游客卡171649张。全年互贸区旅贸累积收入4.17亿元,其中免税交易区交易额1.7亿元,俄罗斯人商城背包客进出口交易总额1.56亿元。
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张金柱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2019年,为进一步规范开发,持续做大进口,培育出口,将尽快实施互市贸易落地加工,变“酒肉穿肠过”为“金银腹中生”。张金柱提到,互贸区会继续拓展合作渠道,通过互办特色商品展会,持续拓展对俄合作领域及范围,进一步畅通中俄合作通道。
2019年,有着源远流长友谊的中俄两国,已经携手走过70年,中俄关系的稳步向前,满洲里作为两国沟通的桥梁,日益发挥着重大作用,相信未来在经贸合作方面还有着无限大的可能。
吹响奋进的号角
沧桑巨变,日新月异。如今的满洲里像一块璀璨的明珠,不断吸引着国内外的客商和游人。而这一切的变化来源还要追溯到新中国的成立。
边城满洲里作为内蒙古电灯第一个亮起来的地方,其电网发展在1949年步入了快车道。
发电厂扩建、35KV升压改造、配电线路调整……满洲里电力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过程。电网从孤立到联网,供电服务从差到优,供电质量从电压不稳到安全可靠,满洲里实现了从蜡烛、油灯唱主角到万家灯火如繁星点点的电力新时代。
正是由于党和国家给与了全方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国网满洲里市供电公司才逐步成为祖国东北部生产电能的中心,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随着国门大开和改革深化,人流、物流、车流、资金流、信息流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在这一关键时间点,我们应当如何继续发展的强劲势头,推动和实现综合实力的高质量发展?
在采访过程中,国网满洲里市供电公司局长单吉财强调的“守正创新,担当作为”让人印象深刻。他向《经济》记者表示,作为电力企业的一员,我们须臾不忘初心,不忘把国家电网公司建设成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的初心,牢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使命,激发践行十九大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做奉献的豪情,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
此次满洲里之行虽然短暂,但跟随国网满洲里供电人的脚步,记者看到了平凡人认真工作的动人模样。风再大,天再冷,也难以抵挡这些人前进的步伐,看着他们,不由联想到生活中也有很多像供电员工一样默默付出的人,同样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家国情怀,献礼新中国70华诞。
记者在满洲里的采访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