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爬烟囱、闻废气、走冰道、测辐射,感知着城市中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和水环境的细微变化。他们无惧严冬酷暑,直面污染源,是蓝天碧水的守卫者,用“绿色公式”求解“民生方程”。
春节期间,《经济》记者探访了在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的这些可爱又可敬的人。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是全国唯一一个大气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同时也是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里唯一一个市级监测站。据站大气有机重点实验室具有环境空气和固定源废气完备的采样设备和世界一流的前处理及分析设备600余台套,具备77种大气污染监测能力。沈阳市站多次获得全国环保系统先进单位、北京奥运保障先进全国优秀监测站、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等40余项荣誉。
该站环境预报中心主任刘闽向《经济》记者介绍称,预报人员全年365天无休,每天及时完成环境空气质量日报、预报制作及信息发布工作,节假日从不间断。如果遇到空气质量污染过程,需要加密与气象台预报会商频次,及时开展大气污染过程原因分析,为大气污染预警及应急提供技术支撑;如遇特殊时段,需要实施24小时预警值班,每小时上报空气质量状况。
预报岗位比较平凡,个别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岗位,专注工作,不求回报,沈阳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是他们最大的欣慰。2019年1月11日-14日期间,沈阳市出现了一次连续4天的重污染过程,其中达到重度以上污染的12日、13日恰是周末,为了及时、高效地完成重污染应急保障,预报值班人员及科室主任放弃休息,到单位加班,实时向重污染应急指挥部报告空气质量污染状况、分析污染原因及变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环境空气质量受关注程度逐渐提高、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百姓来自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明显加强,社会上了解我们工作、知道我们工作意义、理解我们工作辛苦的人越来越多。作为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员,我们可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认同、认可感在提高。”刘闽说,工作的社会价值体现已经成为做好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工作的强大动力,为此甘愿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工作上默默工作、无私奉献。
污染源监测工作是对废气排放企业、涉重金属排放企业、危险废物排放企业开展具有行政执法有效性的监督性监测工作。“通过采样与分析用数据来反映污染治理措施和环保管理制度的落实,用数据来评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状况,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及科学依据,为污染应急措施提供决策参考。”
直面污染源,少不了登高爬梯。污染源监测一室主任李相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监测项目(企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特征污染物)的特性,工作对象大多是火电厂、热源厂、化工厂等。监测点位几乎都是以上企业锅炉或排气筒的排气烟道上。
因为国家排放标准中对大气污染物要求高空排放,所以工作时的监测平台常常在距地面几十米的高空,监测人员需要拎着监测设备攀爬几十米高的“Z”字梯或圈形梯上到监测点位所在的监测平台进行样品采集等监测作业。
“高空户外监测工作的辛苦不言而喻,不仅要克服登高的风险,还常年经受风吹日晒。夏季要忍受几个小时的酷暑暴晒,冬季要忍受刺骨寒风,有些企业的监测点位还伴随刺鼻的气味及着持续的高频噪声”,李相力说。
而2019年春节前后的环境监测工作又将比平时更为艰巨。据该站环境预报中心主任刘闽介绍,2019年以来总体大气扩散条件同比较差,出现多次环境空气污染过程,预计春节前后也没有明显好转,高强度的环境空气监测预警工作将持续一段时间。沈阳冬天寒冷,地面温度低,易造成夜间近地面逆温,不利于空气污染物扩散,预报难度加大、预报频次需要提高。
“在举国同庆、阖家欢乐的春节假期中,我们每天仍然会有3名-4名预报人员坚守岗位、发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信息。除夕夜鞭炮齐鸣的时候,也正是预报人员因为工作而高度紧张的时候,因为大量的烟花爆竹燃放极易引起空气污染,我们预报人员需要及时关注空气质量变化情况、及时开展预报会商、及时上报相关报告,为市民的阖家团聚默默奉献。”
此外,春节前的水环境质量监测、保障工作更加繁重。“现场方面,北方冬季气温低,河流冰封,对于部分具备监测条件的断面,环境监测现场工作人员须步行至冰面,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温度下,手工钻冰、破冰、采集水样,对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方面,对于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保障水质监测数据第一时间报出,以便公众、环境管理部门第一时间了解我市水质情况。水质自动监测方面,跟踪全市8个国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运行情况,不分节假日每日完成数据的审核。”环境检测室主任马金波表示,环境监测既要有“体力”也要有“智力”,每个断面十几斤样品,无论男性、女性工作人员,抬着样品步行几百米采集样品,环境监测人面对过狂风大雪,大雨洪水,冬天三九零下十几摄氏度,夏天三伏零上三十几摄氏度,每月风雨无阻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每月形成数以万计的数据,环境监测人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数据的合理性、科学性、逻辑性、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对于环境监测这份工作,大家不仅有干劲,还有一股创新劲儿。38岁的郑兴宝,自2004年从吉林大学毕业便来到这里工作,如今是中心实验室主任,十几年里,他不随众、不从众,善于创新,经常冲破“经验”束缚,分析对照,博采各家之长,成为市站的监测技术骨干,先后获得了“沈阳市技术大王”“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沈阳市十大技术标兵称号”“环保部三五人才”等荣誉。由于技术过硬,现场监测经验丰富,经常深入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现场进行监测。
郑兴宝说,常年工作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第一线,经常看见应急现场生命的凋零,但相信用自己的经验和技术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现场监测结果,为指挥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周边百姓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