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合肥市市长凌云
围绕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和合肥发展,经济网、《经济》杂志记者3月5日在北京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合肥市市长凌云。
后发优势明显
长三角城市群滨江临海,包括上海、杭州、南京、合肥、苏州、无锡、宁波等26个城市,以占全国1/26的土地、1/6的人口,贡献了全国1/4的GDP、1/4的财政税收、1/3的进出口贸易和58%的外资利用额,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作出安排部署,并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这为合肥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战略机遇。”凌云表示,在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中,合肥及合肥都市圈的后发优势最为明显,一方面,高铁时代的到来,让合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变为了联通四方的交通优势,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合肥将打开全面融入长三角国际航线网络的窗口,长三角主要城市间的高铁网络、城际铁路以及城市地铁将加密联通,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将迎来跨越提升。另一方面,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以及链接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合肥能够从公共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制度等高对接等多个维度,为长三角城市群、合肥都市圈自身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核心支撑。“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合肥将主动对接沪宁杭等地的优质资源,开展更多形式的教育合作;在医疗卫生领域,促进优质医疗机构在肥办医联体或跨区域办医,不断提高合肥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在文化方面,也将加强与上海宁杭等地的对接,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文化服务和精神生活。”凌云说。
因此,她建议,应将合肥都市圈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合肥滨湖科学城提升为国家级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并希望相关部门从5个方面给予支持:一是推进合肥都市圈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美丽都市圈;二是强化合肥都市圈与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交通联系,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打通东向出海新通道;三是支持合肥都市圈城市同长三角其他城市构建长三角创新圈;四是支持合肥都市圈融入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五是支持合肥都市圈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格局,加快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加快G60科创走廊建设
2018年6月,合肥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与上海松江、杭州、嘉兴、金华、苏州、湖州、芜湖、宣城等八城市联动,努力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在凌云看来,G60科创走廊虽然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标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要求、国内外市场主体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区域规划对接还有待统筹,区域科创驱动的产业集群一体化发展态势尚待进一步凸显,要素对接的多元化、有效性还有待探索。
要解决上述问题,她认为,一要进一步推动G60科创走廊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布局一体化,将G60科创走廊列入《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和主要功能,突出其在聚焦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长三角产业集群一体化发展中的先行先试作用;扩大九城市规划调整的自主权,将G60科创走廊的交通、科技、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列入国家有关专项规划,积极发挥规划的刚性引领作用。
二要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一体化,从G60科创走廊财税收入中央分成部分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跨区域重点合作平台、产业园区合作、科技创新进步和重点项目建设;建立九城市产业共建项目财税收益分享机制,在项目转出地和转入地间形成合理分配机制,从而有力支持跨区域重点合作项目建设。
三要进一步推动科创要素自由流动,支持G60科创走廊深化“一网通办”试点工作,率先实现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支撑功能落地;在人才方面,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和共享服务体系,推进试点职称互认、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学时学分互认、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联合选拔工作,试点高端人才“一卡通”模式,通过共享教育、医疗等资源,为人才要素自由流动提供支撑;在金融资本领域,更大程度放宽外资准入限制,支持G60科创走廊探索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