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增收减缓,有效投资增长乏力,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在3月31日举行的“中国区域50人论坛”2019年会上,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认为,从区域经济角度来看,区域政策是国家的重要调控政策,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表示,当前区域分化要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间及其内部的分化;二是地区发展潜能的分化;三是城乡发展的分化;四是地区居民收入的分化。
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
区域分化新特点:南北差距在扩大
“尽管由于持续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举措,一些区域发展状况得到逐步改善,但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差距还很明显,并且还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表示,从总体上看,虽然近一二十年来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但与东部地区差距并没有实质性地缩小,东北振兴成效不尽如人意,值得重视的是,全国经济版块中的南北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增速“南快北慢”,经济总量占比“南升北降”的状况逐渐明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也表示,虽然东中西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差距依然相当大,与此同时,区域分化还呈现出新的特点——南北之间的差距在扩大。“以淮河为界,南北之间的经济增速、经济规模都在发生明显的相反变化。北部的增速在下降,经济规模在全国的占比也在下降,而南部在相应地上升,这种新的特点与传统的东中西差距是结合在一起的。”
“并且各板块内部发展也不协调,分化较为严重,比如广东在我国经济发展总量中排名第一,但粤东、粤西北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存在明显差距。还需要注意的是,不少省级交界地区发展长期滞后,困难越来越大,比如横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4个省的淮海地区,尽管多年来也有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地处四省交界,受制于地区之间的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成为区域发展的洼地。2017年淮海经济区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差5000元,是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中最薄弱的板块。”魏礼群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国家战略和规划上予以重视和支持,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和整体性。一是用更大的力度推动老少边穷地区,特别是特殊困难地区加速发展,把这方面切实放在优先的位置,努力补齐国家发展中短板。二是进一步强化资源枯竭地区产业转型和新动能培育,使他们加快发展,重振发展雄风。三是推动对标各地优先水平,进一步提高发达地区的经济素质和竞争力,使这些地区继续成为国家质量发展的引擎和强大动力。
城市群是生成的,而不是构成的
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将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为方向,推动统一市场建设、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方面,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
对此,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表示,城市群、都市圈是生成的,而不是构成的,我国已经到了城镇化的中后期,不可能再凭空构造出城市群和都市圈,这一点必须要认识到。“我们应该看到,无论是城市群还是都市圈,都已经铺了摊子,成了事实,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我们没有多少空间可以重铺摊子,大张旗鼓地重复建设,这一点一定要尊重。”
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所研究员、原所长肖金成
“一谈到都市圈,很多人会想到让大都市更大,其实不是。”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所研究员、原所长肖金成表示,搞城市群规划,其目的不是大干快上,而是要功能互补、合作共赢、促进一体化、加强互联互通,比如之前提出要建设轨道上的城市群,后来发现城市群的范围太大,短时间内实现不了,而轨道上的都市圈就比较现实,对经济增长也能起到拉动作用。
他认为,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一是要强化其辐射带动作用,让周边的城市和地区发展起来,而不应单纯追求“大”;二是要让欠发达地区化解劣势,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增强内生增长动力。他建议,国家应对欠发达地区进行重点支持,但也不能遍地开花、齐头并进,要突出重点。“现在有一个现象,大城市过大,小城镇过多,中等城市发育不良,因此要发展壮大欠发达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让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陆大道也表示,今后在都市圈、城市群、新区新城建设中,不能搞“高大上”、“大圈地”,要认真搞构建区域性创新体系。他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大格局正在造就,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