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非OPEC产油国就达成协议,同意自2019年1月1日起实施为期6个月的减产。其中,OPEC产油国日减产80万桶,非OPEC成员国日减产40万桶。
实行4月有余,新一轮的减产协议显然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果。2019年4月22日,布伦特原油突破74美元/桶的价格,与年初相比,涨幅超过30%。由OPEC主导的减产协议原本不是新鲜事物,但其此番带来的结果却令人“耳目一新”。
“现在主导国际油价的核心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换言之,到底是什么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国际油价的走势,这一点已经今日不同往昔。”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教授这样告诉《经济》记者。
左右国际原油价格走势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还是美国金融市场和英国金融市场的运行。“因为两个金融市场是相通的,我们可以说‘这一个金融市场’。一些基本的教材会告诉你,左右市场的是供需两端的真实情况,但在现实中,尤其是在原油期货领域,金融逻辑比供需逻辑更重要,更能左右油价的变化。”贾晋京如此强调。
实际上,原油期货市场内,期货转现货的交易量,不足期货交易量的五分之一;也正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逻辑,成为主导国际油价的最主要因素。只不过,这也只是从前的情况。
他说:“如今,供需两端的因素在所有决定国际油价走势的因素中,占据更大的比重。从供给端看,OPEC执行减产的情况很好,大家都在严格遵守约定。做出减产协议并不难,难的是执行。为什么现在执行起来效果更好?因为现在的OPEC也不是从前的OPEC。卡塔尔退出OPEC,看似只是一个单纯独立的现象,但它意味着,那些依靠天然气而非石油出口的国家已经不愿意继续在OPEC这个组织中待下去了,这也促成了一个事实——目前OPEC中发挥作用的是真正的石油大国。”
从需求端来看,2018年,中国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从2000年到2017年,中国的石油消费每天平均增加810多万桶,年均增速15%还多。此外,去年3月,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始交易人民币原油期货(ISCCI)。
“这些因素也造成了一个变化:原油可以做对冲投资品了。金融交易搞对冲,需要一个主要投资品种,再需要另外一个产品做对冲。通常,石油是主要投资品种,不用来搞对冲,但稳定且巨大的中国市场再加上ISCCI,让石油做对冲成为可能,现在一些投资人也的确在这样做。这一点,也让供需关系在国际油价的走势中发挥更多作用。”
《华盛顿邮报》报道称,5月2日后,美国将不再向目前正在进口伊朗原油或凝析油的国家、地区发放制裁豁免。只不过,对伊朗的制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执行,尚未可知。面对高油价,俄罗斯增产的可能性也并不大,毕竟对于该国而言,市场份额方是重中之重。6月下旬,OPEC将再次举行会议,决定是否延长减产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