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保险业仍存在“综合成本率偏高,欺诈比例高,代理人流失率高和低频交易”等“三高一低”发展痛点,《2019年中国保险行业智能风控白皮书》中分析了当前保险行业中面临的如上痛点。
“三高一低”痛点分析
针对传统保险业“三高一低”的发展痛点,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保险学院院长助理王国军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分析,首先,综合成本率偏高确实是中国保险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比其他发达国家要高至少10%,这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不利。本身买保险就是‘千家万户保一家’,‘众人拾柴火焰高’,保险首要功能就是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如果管理费用过松,对消费者是不利的,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对此,应该开源节流,开源即加强投资,有好的团队,好的投资策略,好的资产组合,来提高保险公司投资水平。节流即保险公司应该尽量省钱,当然省钱不会在消费者中省,公司管理费用过高,应该从这方面省,包括高管收入需要向国际化看齐,有的公司亏损,但是管理层的收入特别高,这是不应该的,管理层的收入要严格和其业绩挂钩。”综合成本率过高的问题涉及浪费,也涉及管理方面的不科学。
第二,对于欺诈比例高的问题,有些欺诈是很明显的,但有些是隐藏的。我国保险欺诈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可能更严重一些,每年有大量的保险金欺诈案例发生,会受到行政处罚或经济处罚,中国保监会于2018年2月11日印发了《反保险欺诈指引》。而在反保险欺诈这方面,国际上有一套程序和做法,比如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部门或行业组织专门有反保险欺诈的机构,用高科技的手段与整个行业共同反保险欺诈;再比如抽查制度,如果觉得哪个赔案有问题,会做专门的调查,严厉处罚,杀一儆百,让保险欺诈消失在萌芽状态。而我国在保险行业层面或政府层面还没有反保险欺诈的专业机构。
另外,一些保险公司在用户理赔的时候会进行有罪推定,严格审查,一些关卡类似于刁难,美其名曰防止欺诈,但实际上是得罪客户的,用户理赔应该是无罪推定,再去调查。王国军认为,反保险欺诈的制度应该进行一个新的整合。
第三,代理人流失率高是制度问题,这是中国保险行业这么多年来,尤其是寿险销售的一大顽疾,“这种制度属于自我膨胀、自我扩张的一种机制,取消代理人考试之后,代理人很快从300多万到800多万,门槛提高不了,大多代理人既没有技术含量,也没有足够的营销能力”。王国军表示,打破人海战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必须要做的过程。
第四,低频交易这个问题是很正常的,“更严重的问题应该是营销制度,目前解决这个问题有好的思路、想法,但整个行业很难执行和落地”。
此外,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还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称,中国保险业面临诸多矛盾,包括市场供给与社会经济需求,市场潜力挖掘不够与结构失衡,新业务增长与风险防范机制不匹配,保险产品创新与资本市场不稳定,规模扩张与效益提高,渠道创新与现行规章,交强险的公益化与市场化,业务国际化与监管方式,行业发展迅速与行业自律滞后,业务发展迅速与公司治理结构,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不匹配等。
保险科技的具体应用
面对保险行业的诸多发展难点,银保监会一直在大力支持与推动保险科技的发展。目前来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领域在保险业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深入推进,保险业抓住机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于从保险产品设计、产品销售、用户投保、核保、核赔到用户服务的保险全价值链中,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客户体验,提高运营效率,使保险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致力于将这些前沿技术深度应用,改造保险价值链,逐步形成了产品设计定制化、定价动态化、销售场景化、理赔自动化的优势,并围绕生活消费、消费金融、健康、汽车、航旅等生态领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风险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国内致力于前沿技术深度应用的某保险公司科技部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第一,云计算技术在保险业的应用,除了帮助保险公司解决IT技术投入问题,还为保险公司实现了业务流程的线上化,包括移动展业、移动理赔等模式,云计算为保险公司的科技变革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源支撑。
第二,大数据技术是推动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对全景数据的分析,在保险公司的流程优化、产品设计、精算定价、客户服务和营销推广等方面提供精准的数据分析结果,建立全面的客户画像,得以开发更多、更丰富的保险产品。
第三,人工智能技术在保险行业的应用带来了许多积极的改变,如在核保理赔环节,通过人工智能,快速对客户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进行高效的识别和记录,从而实现高速的作业处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核保理赔效率。
第四,区块链技术在保险行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产品开发、风险防范、流程优化和相互保险等领域,推动保险行业价值链和全流程的改造。区块链技术中的数据不可篡改性,也给保险反欺诈领域带来巨大价值,为保险公司节省大量运营成本和管理服务成本。
保险传统模式的变革
不少业内人士均认为,保险科技迅速改变行业发展方式,颠覆传统模式,甚至决定保险企业的兴衰成败。保险业通过将科技与保险深度融合,推动保险行业销售、服务、运营管理模式变革,甚至颠覆行业传统商业模式。
其一,是销售服务模式的变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交流沟通方式和消费习惯,移动化、场景化、个性化成为主要趋势。伴随移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90后逐渐成为保险消费主力,已经对保险销售和服务模式产生巨大影响。
其二,是运营管理模式的变革。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推进保险企业产品设计、销售、核保、理赔、客户服务、风险控制、投资应用更加智能、高效,形成更透彻的感知、更深入的洞察,更智慧的运营,从而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市场反应速度提升。
其三,是商业模式的变革。随着O2O、车联网、物联网、无人驾驶、互联网金融等的兴起,以及BATJ等互联网巨头的跨界竞争,推动保险业与产业链上下游的渗透融合,逐渐模糊保险产业边界,跨界产业链整合能力和生态圈建设能力对于保险企业日益重要,将变革保险业传统商业模式。
其四,催生保险新动能。保险科技将不可避免的引发风险的转移和需求的变迁,这将重构保险主流业态,催生保险变革的新动能。其五,重塑保险价值链。借助保险科技,传统保险被动进行风险转移和分担的模式正在向更为主动的事前预警、事中减损的风险减量管理新模式转变。其六,重新定义保险体验。保险科技能够帮助保险公司增加客户触点,提升互动频次,客户粘性,以适应伴随着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而成长的“数字原住民”的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保险科技是保险业转型的重要手段。“但是,保险科技是手段不是目的,保险业的转型突破依然要从自身出发,仍要从保险本源出发。”中国人保财险相关部门负责人如是说。“对保险业整体来说,大数据是燃料,是保险经营的基础;云计算和区块链是助推器,云计算使互联网背景下实时、高效、海量数据处理成为可能,区块链则以其安全可靠、不可篡改的特性,解决了保险交易中至关重要的信任问题,从而推动新的保险模式产生;物联网是感知器和载体,为保险增加了风险监测、管理、防控的手段;人工智能是发动机,是其他各项技术能最终能落地于保险的依托,也是决定保险服务自动化、智能化的核心要素。”
以大数据为载体的保险服务化
那么,保险科技能否成为保险业转型的突破口呢?
对此,王国军认为,保险科技至少是一个工具。“有人说保险科技救不了保险业,但实际上保险科技会改变保险业生气,带来脱胎换骨的改变。”举个例子,以往农业保险定损需要人到田地里查看秧苗情况,比如过去湖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血吸虫病,农险查勘的人下田会容易感染病毒,现在用无人机或遥感技术就能解决问题,更科学、更准确,还降低了成本。“随着科技的发展,保险业很多问题被缓解的力度或程度会越来越大,可能有一天就会上升到质变。”
“科技可以渗透到各个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不仅是对保险行业,对整个金融行业都是大势所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俞平康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称,在保险行业,科技领域特别是大数据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对产险、汽车保险等未来风险事件的预测有很大的价值,比如大数据运用可以使风险的地图更加细化、更加准确,能够立刻产生现实方面的收益。另外,云计算在保险业的现实运用程度也比较高,因为数据的储存是大势所趋,而人工智能的应用相对来说还处于初期。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保险业已经由“互联网保险”时代跨入“保险科技”时代,中国人保财险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由本世纪初期的保险电子化、信息化,发展到网络化、移动化,再到目前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可以说,数字化是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未来保险行业更根本的是要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险的角色变迁要求:一是做数字社会的保障者;二是做风险减量管理者;三是做高品质服务的提供者。
从单个保险企业来讲,就是要把数字化作为优化商业模式的灵魂,以提高效率、优化客户体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数字变成数据,把数据变成资产,挖掘数据的潜力,释放数据价值,在前中后台都拥抱数字化技术,实现效率变革。
2012年保险投资监管完善化,近几年保险组织形式多元化,王绪瑾也表示,未来趋势是以大数据为载体的保险服务化。对于把握中国保险业发展机遇,王绪瑾提出了公司治理完善化,保险意识整体化,条款费率市场化,营销渠道多元化,保险产业链子化,保险经营数据化,产业结构优质化,保险人才专业化,保险监管规范化,行业自律常规化,保险投资灵活化,社保商保互补化,公司风险可控化,保险保障服务化等建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经济强国必有一个发达的保险市场做后盾,这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也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