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照在深耕的田埂上,那里是烟农每年播种希望的地方,也是他们辛勤劳作的战场。
每年的四月,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蚌谷乡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烟农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勤劳朴素、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谱写着这个小乡村的“锦绣华章”。
赵发勇是蚌谷乡大吉厂烟农队伍里的一员,出生在70年代他曾经日子过得紧巴,小时候家里常常揭不开锅,连房子都没有,最糟糕的时候还拥着冷风入睡。看着满脸皱纹、皮肤粗糙的父母,赵发勇心里挺不是滋味,初中毕业后的赵发勇暗暗发誓:一定要让父母和弟弟过上好日子,再也不吃这样的苦!
家里有老有小,外出打工对赵发勇来说是不现实的,但是靠着这大山自己能富起来吗?那时的赵发勇很是迷茫。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儿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这是《故乡》中对乡村衰落景象的描述,也是西畴县蚌谷乡曾经的缩影。西畴县群山裸露、怪石林立,土地贫瘠,说村寨里都是石头一点也不夸张。
但是赵发勇凭借着心中那份对种烟的执著,初中毕业就走上了种烤烟之路,在当时那个烤烟种植技术不成熟的年代,尤为艰难,而这一种,就是三十余载。
2010年西畴县发生了罕见的旱灾,一连五个月没有降雨,溪流干涸,地里的作物蔫巴巴的,山上的树木因为缺水变得萎靡不振,连村民的日常饮用水都成了问题,赵发勇看着枯死的烟叶,心如死灰。
沮丧的赵发勇在最艰难的时候迎来了“第一个春天”。“当时土地石漠化严重,政府实施了农田“石漠化改造”,烟草部门为我们添置了灌溉设施,蓄住水土,派了专人上门来指导种烟技术,还帮忙协调惠农贷款哩!”赵发勇指着眼前错落有致的“石梯”笑着说道,在阳光的照耀下,他那黝黑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从那时起,赵发勇就抓住政策机遇,吸取之前种烟的失败教训,“悉心照料”他的烟地,一有时间就下地查看烟叶生长情况,遇到不懂的栽培技术问题,就积极联系技术指导员,从烟地的选址到整地理墒,从大田移栽到烟苗的中耕管理,从采摘到到烘烤,赵发勇可谓是打理得井井有条。
家里的烟地从一开始的5亩地发展到现在的70余亩,他养活了一家人,把两个孩子供上了大学,从最开始年收入几千,到现在每年收入几十万,房子盖起来了,小车也买了,生活越来越滋润。他用最淳朴勤恳的劳动,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每当聊起过去的日子,他总会感慨道:“种植烤烟还是多亏了烟站帮大忙啊!我打算种烟种到干不动为止,种烟就是我人生的使命。”赵发勇眼里泛着光,心中尽是坦荡。(郑绮靓)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大众网购需求旺盛,丰网速运发挥专业优势为电商行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