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地区是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难点。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沙漠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实现企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亿利集团不懈地开展库布其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建设工程等生态添绿、增绿、补绿举措,让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
30年前,库布其沙漠腹部地区寸草不生、荒无人烟,风蚀沙埋十分严重,恶劣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为改变困境,在杭锦旗党委、政府倾力支持下,亿利集团规模化、系统化、产业化治沙绿化,发展沙漠生态光伏、生态旅游和生态农牧业等沙漠生态产业,带动沙区农牧民创业就业,脱贫致富,逐步走出了一条“产业与扶贫”“生态与生意”互促共赢的新路子。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因此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生态经济示范区”,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也荣获“全球治沙领导者奖”“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
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
主要做法与成效
1.林草治沙。开发本土化耐寒旱、耐盐碱种质资源,建立了“乔、灌、草(甘草)”相结合的立体生态治理体系,挖掘沙漠植物经济价值,适度开发甘草、苁蓉、有机果蔬等种植加工业,建立育苗基地、药材基地、加工基地,形成种植、加工、市场和工贸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建成120多万亩以甘草为主的中药材基地,医药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
库布其现代农业园
库布其生态光伏产业
2.工业治沙。利用粉煤灰等工业废渣,就地取材沙漠中的沙子,研发国际上技术领先的石油压裂支撑剂等产品。利用生物、生态技术,将工业废渣和农作物秸秆腐熟等发展为土壤改良剂、复混肥、有机肥料等。利用沙漠日照的光热资源,创新“板上发电、板间种草、板下养殖”的立体经济模式,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利用光伏电池板遮风遮阴,促进植物的生长,为散养的羊和鸡提供庇护,禽畜的粪便提供了有机肥料,改良了土壤,使土地得到了修复。
3.旅游治沙。为农牧民建设新村,集中居住、集约生产,发展沙漠旅游业。依托大漠自然风光和沙漠绿洲,发展沙漠越野、沙漠探险、会议会展、农家乐、牧家乐等沙漠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周边1303户农牧民发展起家庭旅馆、餐饮、民族手工业、沙漠越野等,户均年收入10万多元,人均超过3万元。
4.农牧民市场化参与。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让沙漠及周边地区的农牧民以“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民工联队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新式农牧民”的“七种新身份”,成为库布其沙漠绿化事业最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在沙漠治理中,当地农牧民主动参与企业沙漠治理和改造,先后组建232个治沙民工联队,5820人成为生态建设工人,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
库布其沙漠旅游
贫困户参与光伏产业
下·x”
5.持续创新治沙科技。在长期的生态建设实践中,不断通过技术借鉴、总结、改良、创新、推广等有效途径推动生态建设技术创新。一是探索创新了迎风坡造林、微创植树、甘草平移栽种、苦咸水治理与综合利用、光伏提水灌溉、原位土壤修复、大数据和无人机治沙等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二是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提出“锁住四周、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块治理、科技支撑、产业拉动”的治沙方略和“路、电、水、讯、网、绿”组合治沙方针,封育、飞播、人工造林“三措并举”,最终形成沙漠绿洲和生态小气候环境,绿洲、降雨、生物多样性得到提升。
目前,库布其已经形成了以生态为底色,三产融合发展的沙漠绿色经济循环体系,实现了大漠荒沙向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转化。数据显示,30年的荒漠化治理使库布其沙漠近1/3面积植被得到恢复,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之前的26.54%提高至2018年的49.71%,沙尘天气比20年前减少95%,生物种类增长10倍,年降雨量由治理前不足70毫米增长到300多毫米。
如今的库布其沙漠
30年治沙实现“绿富同兴”
经验启示
在库布其沙漠治理中,亿利集团总结归纳出了一系列治沙经验,并把这些成果运用到了库布其之外的沙区。亿利集团积极落实碳中和行动,为“增绿”计划奉上更多经验。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三星持续加码高端产业投资 深度融入中国产业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