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 >> 行业资讯 >> 浏览文章

永新县:探索救助“新模式” 筑牢民生“保障网”

2022-05-17 来源:网易 未知   加入收藏

近年来,永新县积极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的部署要求,围绕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新模式,通过“三化、三新、三扩”,全方位筑牢民生保障网,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质量。

开展“三化”举措,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动态化监测,提升救助灵敏度。依托“数字民政”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加强与乡村振兴、教育、医疗、住房、卫健等部门信息交流与共享,拓展数据汇集渠道,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的整合与集成,充分发挥“一网、一库、两平台”技术体系作用,全县6816户11582名脱贫户和“三类人员”纳入农村低保保障,381人纳入特困供养。常态化开展主动摸排、动态监测、分类预警、温暖救助,争做心系困难群众的“领头雁”和“贴心人”。

清单化供给,提升救助精准度。明确需求和供给两份清单,困难群众通过线上(赣服通网上申请)和线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民政窗口申请)两种渠道申请各类社会救助。今年以来全县共动态收集1130名救助对象的服务需求,形成服务需求清单;根据需求差异,梳理出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内容,形成服务供给清单。建立起“有求必应、有单尽接”的快速响应机制,保障高效救助、精准救助。今年以来全县新增纳入低保482户653人,新增特困人员26人,为194户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80.3万元。


专业化队伍,提升救助温馨度。以困难群众需求为导向,按照区域联合、辖区协同的模式,组建“社会工作者+村级协理员+救助专员”三级联动的专业化社会救助队伍。全县320余名专业救助队员,开展地毯式摸排,通过“一门受理”和“主动发现”,实现了救助有门,通过“协同办理”和“快速响应”,确保救助及时,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困。

推动“三新”计划,从“被动救助”到“主动救助”

开辟“社工+”救助新阵地。整合优质资源,大力做好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工作,将现有的5个社工站作为服务困难群众的“前哨阵地”,推动构建县、乡镇、村居三级上下衔接互通的社会救助工作网络,有效弥补基层救助力量薄弱的短板,为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探索“党建+”救助新模式。以社会救助政策为重点,将宣传与服务配套,由党员干部牵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救助工作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救助队伍30余支,采取入户摸排的方式,入村居宣讲、送政策上门、发宣传资料、答疑难问题,切实做到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应救尽救,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打造“阳光+”救助新名片。以品牌化服务为目标,创新开展社会救助实践服务。根据每类群体的特殊性制定不同的救助服务内容,将困难群众的基本保障作为社会救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心愿环游记”、“阳光救助”等行动60余次,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打造出永新特色社会救助品牌。


实施“三扩”行动,从“单一救助”到“多元救助”

握准“方向盘”,范围扩大应救尽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将分散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中的重残人员及遇“急、难、险”突发事件的家庭、人员,子女外出务工,留守在家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留守、空巢老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及其他困难群众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聚焦突出问题,转变救助方式,为其提供探视巡访和照料护理、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等专业救助服务,做到不留死角,不存盲区,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幸福感。

打好“组合拳”,服务扩面暖心贴心。依据困难群众的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实施定制化、差异化服务类救助,通过入户走访,掌握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及物质、精神、心理等层面需求,为其提供人文关怀、精神慰藉、生活照护、健康关怀等精细化服务。截至目前,救助团队共计开展电话慰问服务4172人次、血压测量服务291人次、安全知识宣讲服务1017人次,精神慰藉服务823人次。

当好“领头羊”,资源扩容筑梦圆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链接志愿者、商会、协会等企业家资源,扩大和优化社会救助供给,打造多方合力共为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工作格局,为困难群众提供更高效、更人性化、更可持续的救助服务,形成温暖救助的强大凝聚力,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的满意度。现已先后为20余户困难家庭链接爱心企业,实现了圆梦“微心愿”,切实传递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关爱。(王小刚)



0
上一篇: 5.17世界电信日,中国移动多项“暖心”举措关爱老年人
下一篇:Atome CEO陈宁将出席2022新兴市场品牌出海线上峰会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