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时不等人,移栽正当时。近日,在来凤县绿水镇大堰塘村105亩高山雪茄烟基地中,10余名烟农正在有序地进行烟叶移栽工作,运输烟苗、打孔、丢苗、栽种、喷药……村民们有说有笑地将手头上的事打理得井井有条,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也加入了栽种队伍。
大堰塘村曾是一个贫困人口占40%以上的落后村,村里产业匮乏。近年来,该村通过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堡垒作用,依托县烟草专卖局驻村的优势,用“党建链”串起“产业链”,大力发展雪茄烟产业,让支部建在链上、党员聚在链上、村民富在链上。
党员带头 示范引领促发展
“我村早在80年代就有人种烟,但多年烟叶生产一直沿用‘小农生产、粗放管理’的模式,所以前几年,烟叶存活率没有提上去,群众种烟积极性并不高。”谈起前些年村内烟叶的发展,大堰塘村党支部书记杨昌柱颇有感触。
如何破解发展难题?2021年年底,大堰塘村联合县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探索实施“遮阳网栽培”烟叶种植技术,提升烟叶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将党建工作充分融入烟叶生产中,由驻村工作队党员干部牵头建立75亩“支部示范片区”,以“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的思路,发动村内2名年轻党员发展15亩“党员示范田”。
“在推动这一模式上,我们很快就想到了支部、党员的引领作用,支部搞示范片区证明决心,党员搞示范田带动村民。所以,我们只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烟叶产业就发展了105亩,预估收入60万元以上。”杨昌柱说。
党员何云刚是村内烟叶种植大户之一,前些年,由于担心销售出路,一直不敢扩大种植规模。为提高村民的积极性,今年初,村支“两委”与驻村工作队经过多次协商,与当地烟农签订“烟叶种植收购合同”,何云刚将自己的1亩烟田扩增至5亩,预估产值3万余元。
“种烟虽然忙一些,但村里跟烟草公司签订了合同,让我们在发展烤烟种植中吃上了‘定心丸’。”村民何云刚笑着说道。
烟农获得切身利益后,党员主动“亮身份”,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其他烟农进行技术宣传和跟班劳动,逐步形成了“支部示范区—党员示范田—示范户—辐射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了村民种烟的积极性。
技术下沉 亲情帮扶解难题
“根据烟叶田间长势长相,下部叶适时早收,中部叶成熟稳收,上部叶成熟时田间表现为黄灿灿、亮堂堂,所以上部叶要充分成熟后采收。”在烟田里,基地烟技员田启凡一边走一边对烟农唐明颂强调烟叶采摘时的注意事项。
为壮大烟叶人才队伍,驻村工作队下派2名专业烟技员,采取“流动”与“驻村”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对烟叶种植关键环节与示范片区整体规划进行指导。
烟技员田启凡介绍,每到一户,他们都会到烟田现场查看烟叶长势情况,现场讲授烟叶种植技巧,指导烟农进行科学烘烤。同时聚焦烟农“急难愁盼”的问题,建立了微信群、设立服务电话,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利益为第一追求,谋实招、求实效。
不仅如此,驻村工作队还为村支“两委”配套建设15个晾烟房作为集体经营性资产,每年按照每间300元的收费标准租赁给烟草公司,既确保烟叶成熟采收及时烘烤,又拓展了村集体固定资产经营性收入。
“我们投资45万元建起了晾房,搭建37个大棚,吸纳村民在这里务工。在政策上投入2万元作为农药、肥料补贴,‘保姆式’护航增强该村的造血功能。”县烟草专卖局驻大堰塘村第一书记童代亮介绍。
联学共建 主题党日进一线
5月6日,来凤县烟草专卖局党支部与绿水镇大堰塘村党支部围绕“服务烟农”开展支部共建主题党日活动。不同党组织的党员干部们一起学习党的理论知识。
为深化联学共建的效果,双方支部发动“张富清先锋队”力量,组建党员助农小组。党员与村民结对子,每季度定期为烟叶生产“把脉开方”,主动为农户送技术、送农资、送服务,帮助劳动力缺乏的烟农开展移栽、施肥、中耕等义务劳动,确保农民群众稳产增收。
“与烟草专卖局党支部开展联学共建,不仅提升了双方的党建工作水平,也提高了村里烟农种植技术,让我们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征程中更加有底气。”杨昌柱认为。
通讯员 童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