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 >> 行业资讯 >> 浏览文章

新时代背景下凉山红色资源与精品党建课程融合开发研究

2022-12-19 来源:永州新闻网

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则需要开发一系列高质量的干部培训课程。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红色课程资源对于干部培训具有重要意义。红色资源作为中国革命史的缩影,作为对奋斗过程的历史记录和直观反映,给后来人提供了无数的思想滋养,展示了优秀的文化底蕴和主流价值导向。干部学院的教育培训中要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创新利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干部学院中的课程内容是干部学院有效区别其他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显著的区别。红色资源挖掘、利用和转化,形成必须充分体现政治性、时代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红色资源的社会价值和教育功能。

一、凉山州红色资源基本情况

红军长征时期,中央红军途经凉山会理、德昌、冕宁、会东、宁南、普格、喜德、越西、甘洛、西昌九县一市,历时26天,行程800余公里,1600余华里,占中央红军25000里长征总行程的6.8%,给凉山州留下了大量的红色资源。

(红军长征路过凉山示意图)

(一)物质文化

凉山州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指长征时期红军在凉山留下的战争遗址、红军遗物、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和纪念地点,以及红色过长征时留下的标语等等。凉山州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5处,涉及10个县(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9处,主要包括武器、标语和红军使用过的物品等共计578件,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139件、 一般文物435件。目前可以对外进行展览展示的革命旧址有7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西昌纪念馆,丁佑君烈士陵园及牺牲处,边家祠红军驻地及红军井,冕宁县彝海结盟纪念馆,冕宁县红军长征纪念馆,皎平渡渡口及山洞遗址,会理会议纪念地。此外,凉山州目前还建有会理市红军长征纪念馆、冕宁县红军长征纪念馆、彝海结盟纪念馆、红色冕宁纪念馆、西昌知青博物馆等5家红色文化主题博物馆、纪念馆,其中会理市红军长征纪念馆和冕宁县红军长征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彝海结盟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除了这些纪念馆和博物馆外,全州具有红色文化内容的博物馆、纪念馆均向公众免费开放。以凉山州博物馆为例,馆里收藏了大量的红色标语,这些标语有效地宣传了民族政策,生动地讲述了革命道理,取得了广大彝族同胞的支持,以下红色标语选自凉山州博物馆。

(二)精神文化

国家领导人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精神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长征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在凉山州团结广大彝族人民打倒反动军阀、实行土地革命、废除奴隶制度、克服恶劣自然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军民鱼水情、民族平等、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等精神文化内核。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休戚与共的彝海结盟精神是凉山州红色精神的内核。红军长征进入大凉山时,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解放弱小民族,彝汉人民皆骨肉兄弟,这则深得人心的布告在彝区广泛传播。此外,红九军团进入大凉山普格县境内时,小憩黄桷树,面对敌机,不顾生命疏散群众,展现了红军军纪严明、为民牺牲和与民无犯的行为。受到感化的黑彝首领小叶丹与刘伯承在冕宁彝海边歃血为盟,用盟誓的仪式来见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为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区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大量的彝族的青年被红军的作风和精神所感召,纷纷要求加入红军,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后来多次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亮相的彝族红色歌剧《彝红》正是记载了彝海结盟这一佳话,把这段革命英雄传奇和这种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休戚与共的彝海结盟精神广泛地传播了出去。

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是凉山红色精神的本质特征。凉山位于中国西南一隅,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难的地区。解放前,凉山彝族还处于奴隶社会中,在残酷的奴隶主和反动的国民党军阀的压迫下,广大的彝族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红军到达凉山后,带领广大彝族百姓打土豪分田地,一起反抗反动军阀刘文辉的残酷统治,例如红军进入西昌礼州镇时,聂荣臻元帅带领红军打土豪分田地,为红军赢得了广大彝族百姓的支持。此外,红军多次在群众中宣传抗日救国等思想,为广大彝族同胞树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自彝海结盟后,小叶丹头人派家支武士护送红军顺利通过彝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当红军胜利达到陕甘宁时,国民党的迫害也在彝区展开了,小叶丹就在大凉山的国民党军阀兼彝务官邓秀廷的离间下死于仇人的枪下。牺牲精神就是用自己的身躯去选择自己所信仰的共产党,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祖国的独立富强。

忠诚于党、顾全大局的会理会议精神是大凉山红色精神的灵魂。

二、当前围绕红色资源创建精品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现场教学点设施设备建设滞后

一是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规模小、功能不齐。很多纪念馆、展览馆规模小,容纳的人数有限。以会理县为例,会理烈士陵园展陈馆还未对外开放。孔开先烈士墓从通安街到墓地的泥泞小道不足一米宽,墓前坝子只有几个平方。通安四方街演讲、狮子山、一把伞、寒扑岭战斗遗址等都没有标识介绍,通安四方街毛泽东主席居住旧址系带改造加固。会理镍矿遗址遗迹开发严重滞后。二是交通条件滞后。皎平渡渡江遗址遗迹,从皎平渡到通安镇,由于金沙江峡谷山高坡陡,地质结构比较脆弱,导致其公路路况条件差,大巴车还不能正常通行,到此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在现场教学点位的打造上,人为痕迹较重,遗迹、遗址的历史原貌修复难度较大。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已渐行渐远,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亟待加强。布拖县党史工作者付出了大量心血,收集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但对做好红色教育来说还远远不够,还需进一步挖掘其丰富内涵。红军在凉山州留下的丰富标语的内容和内涵需要进一步挖掘。红军在凉山州演绎的军民鱼水情,众多凉山群众精心照顾受伤红军、支持红军的感人事迹,以及凉山革命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的革命事迹等值得深入挖掘,解放军带领彝族百姓赶走奴隶主等英勇事迹需要深入挖掘,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需要深度挖掘。在课程建设中,红色史料、史实的梳理和挖掘不够深入、详实和准确,经常混淆红色培训和红色旅游的关系,简单地把旅游讲解稿作为培训内容。另外,相比于全国知名的陕北红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目前凉山州的红色歌曲除了歌剧《彝红》《听见索玛》,还没有更多地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文化作品或文化产品。

(三)党性教育在干部培训课程中需要深入打磨

党性教育是包括理论修养、政治修养、宗旨修养、纪律修养、道德修养和作风修养在内的完整体系,所以课程体系也应该体现完整性和系统性。党性教育需要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红色资源课程体系,以及丰富多彩、内涵丰富的红色资源课程内容。目前,红色资源课程开发非常重视红色资源的挖掘和研究,需要重视红色资源的形式和内容,特别是精神价值内容,这对提高党的精神教育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些人过于重视历史教学。例如,有些地方开展了“红色故事会”,这些故事可以让党员和干部容易接受,但不能有效地改善故事中所包含的精神实质,很难深入党员和干部的心中。此外,有些课程存在理论性太强的问题,由于受众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课程效果存在很大差异。从这个角度来看,红色资源课程的内容与党性教育的需要存在差距。

三、加强红色资源挖掘创建精品课程的建议

(一)让红色故址成为激活红色基因的鲜活现场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战争期间留下了许多具有标志性和纪念意义的旧居旧址。这些旧居旧址蕴含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应重点发掘凉山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精神内涵。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考察红色故址风貌,充分挖掘文化元素,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具有深刻意义。通过历史实物、照片、音频、视频及讲解感悟革命先辈的伟大与崇高;通过情景交融、情理强化,实现对红色文化和红色情感的双重认同。开展“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红色精神”的红色主题教育,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寻访红色地标、寻访英雄模范等系列实践活动。如从彝海结盟的历史佳话中汲取民族团结精神力量,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铭记军民鱼水深情,发扬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巩固坚如磐石的军民关系。重点教学点位包括了彝海结盟纪念地(彝海结盟纪念碑、彝海结盟纪念馆、结盟石和取水处)。现场教学包括体验式、情景模拟等方式,通过走体验式小路、听微党史课、吃红军粗粮、共同演绎彝海结盟情景剧、共唱《情深意长》红歌、同跳彝族达体舞等环节,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建设凉山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库

开发红色资源课程,建立凉山州特有的数据库需要包括当地人在内的部门间技术团队的合作,需要有文化局、教育局、旅游局、各级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专家学者的参与。在建立数据库之前,请注意对资源模块进行分类和培训。例如,对凉山革命山歌的转化,首先从技术上进行分析,包括山歌方言的解释以及山歌中包含的时代,革命精神的背景和诠释。其次,提供其相关的山歌,下载音频和视频资源等,以立体化的呈现方式,打造多形式的课程资源,区别于以往平面化的书面解读,是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最后,将当地革命歌谣归类到“唱活凉山红色文献”类别,并上传整合好的模块资源,以供干部培训时下载使用。

(三)加强教学环境和历史场景建设

围绕红色资源开展教学环境建设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干部培训主任务,达到提升培训的学习效果。教学环境建设不仅要在景观、设施等硬件上围绕历史主题进行建设,同样要注重发挥新的教学技术、新的媒体呈现方式对历史教学环境构建的重要作用。幻灯片等教学新媒体、电影电视等视听教学手段等可以直观,形象地复现历史事件与事物,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以补充实物的不足。对具有教学价值的“物具”的复原和建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物具”情境,在教学中模拟角色情境的复现,可以增强培训对象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数字化技术,如对彝海结盟和红军带领群众与国民党反动军阀等战斗场景的三维建模、VR技术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场景构建、3D虚拟等,可以构建全景式的教学环境,让培训对象更好地感受时代背景、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发生,更有效地进行党性教育与理论教育。

在历史场景构建中,首先通过对红军长征红色资源的分类研究,构建分门别类的红色资源具体类型,分析每个类型的红色资源要实现教学功能需要进行怎样的加工、建设、利用和转化。通过对红军长征在凉山期间发生的重大战役战斗、党的重要会议、对遇到的历史性困难进行的重要应对方法和策略、党的重要理论和政策形成过程等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进程进行研究,形成支撑干部教育培训的历史场景构建的重大主题。(作者单位:吴蔚,凉山州委党校(挂职),四川省委党校;褚怀安,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王洪宇,布拖县委组织部,布拖县委党校;李国良,布拖县委党校。)

推广

0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以数智化服务工业企业供应链升级 京东工业入选亚太区采购科技50强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