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嗒嗒嗒……”室内传来敲击键盘声,坐在窗户旁的逄相岗戴着一副高度眼镜,右手食指敲击着键盘,眼睛盯着屏幕缓缓“走动”……
胶济线第一阶段集中修开始后,他比以往更加忙碌。这样的工作每天要坚持8个小时,分析一条数据需要30分钟,他一年分析回放6500多条数据。从事数据回放分析23年,从未出现过漏检误判。
47岁的逄相岗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淄博工务段探伤车间数据回放分析员,高级技师。他的职责是通过电脑分析探伤小组现场检查的钢轨波形,从蛛丝马迹中找出隐藏的隐患,发现异常立即通知现场探伤人员复查,把好火车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确保列车和旅客行车安全。因此,数据回放分析员被称为“隐形侠”。
没有那金刚钻,怎敢揽那瓷器活?对于数据回放分析员来说,须有5年现场工作经历、二级探伤资格证、熟练使用电脑和办公软件、现场经验丰富。
探伤车间有120多名钢轨“医生”,分布在20个探伤小组,主要担负着段管内2600多公里铁路和1941组道岔的钢轨探伤任务。每天要检查180公里钢轨,双股钢轨距离就是360公里,数据回放分析员平均每条数据要分析360000米。一台探伤仪生成一条数据,回放分析的电脑屏幕以米为单位,每敲击一次键盘移动1米,平均一年敲烂两个键盘。
“探伤数据24小时内必须回放分析完毕,出了问题没得跑。数据回放分析员要始终盯着电脑屏幕,一刻不可以走神。如果有异常,就要结合探伤仪的灵敏度、操作情况对波形进一步综合分析、判断伤损,没有充分的把握,不能轻易下结论。”逄相岗说。有时,我也会接到现场作业人员的电话,请教技术上的问题。
有一次,探伤小组在换轨现场发现钢轨底部波形出现异常,一时找不到病因,将图片传给逄相岗,有多年经验的他查看波形图,判定是钢轨底部在锯轨时没有将多出的一块锯干净。问题迎刃而解,不仅给现场作业人员节省了时间,还排除了一处疑似隐患。事后,伙计们说有事找老逄,逄师傅就是钢轨上的高级“内科医生”。
“回放分析是一个十分复杂、劳心费神的活,责任大,压力大。3毫米的疑似图形利用电脑屏幕在近36万米的长度中找寻,犹如大海捞针。”逄相岗靠着椅子揉了揉酸痛的脖子说,宁愿听骂声,不愿听哭声,如果钢轨探伤工现场判断不准或者存在误诊、漏诊,我们又没有看到,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每天上班精神高度集中。
钢轨探伤工是用脚走路,我们是用眼睛“走路”。数据回放分析员要始终盯着电脑屏幕,一刻不可以走神,屏幕上出现9种颜色、9个通道的数据显示在上面。任何一次活动异常的波动,都难逃他的“火眼金睛”,一旦发现异常波动,他都能迅速准确定位出现异常波形的地点及种类。
集中修期间,我要为现场作业人员提供精确的数据分析,“干这行要精细、精心、精准、精确,哪怕只有1毫米的变化,都要反复分析,做到万无一失,安全才是硬道理。” 逄相岗说。(孟阳)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双11增长175%?“她经济”下B端巨头如何掘金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