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仲夏时节,正是一年中万物繁茂之时。芒种刚过,一望无际的田野,映衬着碧空如洗,风吹麦浪,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模样。而五月之初,正值端午。“端”字有“初始”之意,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古时又被称为“阳辰”,便也有端阳之说。端阳至,仲夏来,历史沉淀了千年的时光,让中华民族最具有古味之一的端午,历经光阴的洗礼考验,更加留香千年。
端午的艾香,是萦绕千年的悠悠古韵,驱走疾病与烦忧,带来岁月安好。儿时记忆中一望无际的田野,每逢端午,到处生满了野艾,摘一把带回家,或插在门上,或捣成香料,清苦生涩的味道中夹杂着丝丝缕缕若有若无的甜香,让整个五月都变得朦胧而飘渺。中国人自古便有制香佩香的传统,至端午时节更甚。蕙馥兰香,艾草菖蒲,苇叶榴花……人间草木,香飘端午,馥郁千年。
端午之味在粽香。玲珑小巧的粽子,带着男女老少对于端午时节最简单的期盼,让这个节日在香甜可口的食材碰撞中,口齿留香。那翻腾着楚天千万里的水潮气让厨房浓稠的粽香味沸腾了起来,锅里冒出的热气好像也有了香味,仿佛就代表了整个荆楚大地跨越千年的怀念。枯绿光滑的芦苇叶,把江水与草木独特的清香注入进丰富的食材,糯米,红枣,花生,绿豆,核桃……属于端午的香甜,被整个包裹进端午的粽子中,让一场中华传统美食的梦,在唇舌间流连千年不醒。
翰墨千百年,写不尽端午,翰墨留香,书写着端午的故事。那是《易经·乾卦》中关于“飞龙在天”的吉日最初的记载;那是屈子在汨罗江畔泣血而歌的呐喊,怀沙赴死的决心;那是身为隔世知音的贾谊,在长沙的同病相怜;那也是文天祥寥寥几笔所记下的“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是陪伴东坡晚年的朝云,“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的女儿情态……翰墨留香,作为中华传统节日中重要节日之一的端午,千百年来有太多的文人墨客为之题诗作文,歌咏感叹,代表了一种文化与精神的端午,不仅记录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流传着古往今来的传奇故事,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无法遗忘的文化遗产。泛黄的古旧书卷,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辉,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明传承与文化血脉,翰墨留香,千年的文脉勾连起与端午节丝丝缕缕的联系,让后世打捞起这些吉光片羽的人们,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宝藏。
岁月的流转不会让古老的文明悄然而逝,相反更会让灿烂的文化历久弥新。情系万里,古老的端午在文化复兴的今天,在文化自信的当下,已经在薪火相传之中融入现代社会。在大街小巷,在古城老街,身着汉服的青年人在缝制香囊,编织五彩线,用实际行动传承非遗手艺;江面上龙舟的号角与两岸呐喊助威的人声交相辉映;香甜的端午粽,在古法与创新之间求变,丰富的口味让端午的回忆更加幸福美满。时光不老,这是中国人的端午,更是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是永不熄灭的文明火种,光照山河大地,香留千百年。(榆树岭煤矿 于楠)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父爱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