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行业资讯 >> 浏览文章

绿色明珠 赓续农信新荣光 ——记“全国工人先锋号”围场农商银行围场镇支行

2023-08-15 来源:咸宁新闻网

从首都北京出发,一路向北400多公里,到达河北省的最北端,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内,有一湾绿色映入眼帘,那就是塞罕坝。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辛勤耕耘,筚路蓝缕,将沙地变成了林海……他们用青春诠释了“塞罕坝精神”。

岁月流转,使命赓续。2023年4月,中华全国总工会评选出1044个集体为“全国工人先锋号”,围场农商银行围场镇支行赫然在列。如今,重走围场故地,在围场农商银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围场镇支行本着根植木兰围场、服务县域经济、共创美好生活的使命,大力弘扬三代塞罕坝人奋斗不息的精神。“塞罕坝精神”已成为这片土地最鲜明的色彩,也成为围场农商银行走出县域金融机构特色的底气。

挎包传承  积聚农信蝶变力量

“我的根就在这里。”围场镇支行老员工张玉发出感慨。在围场镇支行的队伍里,最鲜明的是,有祖孙三代都扎根在围场农信系统的老农信人;有被老一代农信人所感染加入农信的新人……一代代围场农信人像接力赛一样传承“挎包精神”,弘扬“塞罕坝精神”,见证农信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蝶变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围场农商银行的前身,围场农村信用社刚刚成立,工作环境很艰苦;办公场所很小;人员也很少。那时候,道路不通、通讯不完善,“绿色布包”成了农信的标志,包里装的是算盘、单据。第一代农信人背着大挎包沿着乡间小路,翻过崇山峻岭,走村串户,走到哪里业务就办到哪里。他们常常在田间地头帮助农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与村民们讲解存贷政策,了解大家的存贷需求,从那时起,农信社与村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第一代农信人用脚步丈量土地,播撒下农信的种子。在此影响下,农信的种子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农信,成长为围场镇支行中心力量的第二代农信人,曹永、张玉等就在其中。

第二代农信人,是农信的守护者,为农信施肥灌溉。从“工作地”到“农信家”这样的氛围在围场镇支行更加浓烈。

围场镇支行行长曹永乐呵呵地说:“我的父亲就是农信人,在农商银行就和家一样,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从业35年来,从临时员工到正式员工;从营业网点到围场镇支行;从信贷员到支行行长,只要“家”需要,就有他的身影。

曾经有一家银行在围场县拓展业务,想要招聘一些有能力的人做信贷业务,从事多年信贷工作的张玉成为其想要招揽的对象。张玉心想:“我们支行氛围好,有奔头,我的家就在这里。”果断拒绝了对方。

如今,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00后”也逐渐走上工作岗位,挎包精神依然在他们中间延续,“e挎包”成为新的潮流。围场镇支行有着全省农信系统最早的一家智慧银行,工作环境越来越好,场所越来越大,智能机器人员工“盼盼”充当了大厅引导,解放了更多的营业厅员工投身于“走访”中去。“e挎包”成为农信新标志,手机一键搜索查询数据,即时更新数据,网上简化办手续……老农信人带着新农信人拿着手机、开着汽车,沿着老一辈农信人走过的路,开始新一轮的走村串户……

日子就像手中轻轻拨过的念珠,一日日度过,串成周,串成月,串成年,平凡却真实。为什么这个集体可以被评选为“全国工人先锋号”?我想,正是因为围场镇支行员工这一代又一代农信人的传承,积少成多凝聚农信力量,把支行当家,把农信当家,冲锋在前,蝶变出如今的这支“有温情”的队伍。

久久为功  交出优异暖心答卷

围场镇支行是围场农商银行下辖最大的一家支行,在围场农商银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围场镇支行心系客户,用心用情做服务,大力弘扬三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在工作中拼搏奉献、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绩。截至2022年末,各项存款48.21亿元,较年初纯增5.29亿元;各项贷款14.97亿元,较年初纯增1.34亿元,是农信系统名副其实的“先锋行”、全国实至名归的“工人先锋号”。

成绩离不开不懈努力。“围场农商银行要立足围场特色,以党建引领、企业文化、绩效薪酬、市场培育与拓展四方面为抓手服务县域经济发展。”采访中,围场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德强介绍了围场农商银行的发展规划。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围场镇支行一方面强党建、抓管理。始终把基层党建工作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以党建为统领,推动各项业务经营指标快速发展;推动晨会制、请销假制、例会制,加大对不合规行为处罚力度,增强纪律观念。另一方面抓存款、放贷款,努力完成各种考核指标。积极开展存款营销,制定不同的存款营销方案,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在员工中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坚持支持“三农”“支小”的发展理念,积极寻找优质客户投放高质量的抵押贷款、企业贷款、家庭小额信用贷款,针对特殊人群、城市白领,发放白领贷、家庭贷等产品。


围场镇支行支部委员会

成功离不开暖心服务。在围场镇支行也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一天,一位大娘来到围场镇支行,大堂经理主动走上前,热情地询问大娘的需求。“我想换点钱。”大娘怯生生地说。听到她零存整取的需求后,大堂经理轻声对她讲:“我给您预约一个号码。”之后把她请到柜台等候区陪她一起等待。不一会轮到了大娘,只见她小心翼翼地拿出用红色塑料袋装着的一堆皱巴巴的一元、五元、硬币交给柜员。“一元、两元……”接过那堆皱巴巴的钱后,柜员耐心地整理、一张张清点,核对无误后,将兑换的整钱交给她,拿着钱,大娘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一次、又一次耐心、暖心的服务小细节,令大娘很感动。自那以后大娘便成为围场镇支行的老朋友,每逢需要换钱时就来围场镇支行。经常给她办理业务的柜员刘思源说:“每次她一来,我们就乐呵呵地一张张整理清点给她兑换了。看着我们银行可以帮助到她,她开心,我们也挺开心的。”

围场镇支行总是那么暖心,来了就是客,认真对待每一位客户,将温暖送到围场的千家万户心中。炎炎夏日,即使不办理什么业务的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在围场镇支行也能获得家一般的温暖,在爱心驿站内歇息片刻;有着急需要喂孩子的宝妈,也可以在围场镇支行里找到母婴室……

围场镇支行爱心驿站

这样温暖的故事,在围场镇支行仍在继续,“银客相亲”的画卷徐徐铺展……

看着围场镇支行越变越好,团队成长,客户喜爱,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取得一项又一项成绩,围场镇支行行长曹永心里美滋滋的。他骄傲地说:“我们团队能体现员工价值,同舟共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够一起努力,互相支持和帮助。”

午后阳光刺破云层,透过玻璃窗,暖暖地撒入,听着围场镇支行成员的叙述,我沐浴在阳光下的那颗驿动的心,仿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看到了一幕幕奋斗的场景,一个个温暖的小细节,如涓涓细流,绘制出围场镇支行服务客户的美丽画卷。

借贷生金  走出乡村致富之路

围场镇支行不止“有温情、有温暖”,还积极承担支农、支小的使命。

“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海洋,林的世界”。去过围场的朋友都会被它油画般的景色深深地吸引。围场与内蒙古草原接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水草丰美、禽兽繁衍的草原。如何悉心用好这片绿水青山,在“草场”上做好文章,考验着围场镇支行的智慧。

围场县政府给出了启发,围场作为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援助的“北方草原和畜牧现代化建设”试点县,也是全国商品牛基地县和河北省畜牧重点县。近年来,一直坚持把“牛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培植,力求把牛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县已形成牛饲养量达45.39万头、规模养殖户达1.5万户、牛舍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左右的产业发展规模,树立起“塞罕坝牛”和“赛罕坝肉”的品牌形象,走出了根植木兰围场的特色乡村致富之路。

木兰社区“整村授信”启动现场

“政府+企业+银行+保险+农户”的联动是当地政府的真招实举,在认真分析,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后,围场镇支行作为先锋,率先积极响应支持农户畜牧业发展。多下村是围场镇支行重点扶持的牛产业村,村民魏双军也是围场镇支行帮扶的对象之一。

7月20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薄雾还未散去,夏日的清风吹拂着树叶沙沙作响,家住围场县多下村的魏双军夫妇匆匆地洗了一把脸,就往牛棚里跑。“今天有个大工程,要把这几个棚子里的牛粪进行一次大清扫。”魏双军憨厚地说道。

从打草、喂牛到扫牛粪,从早晨5点到晚上10点,忙了一天的巴凤娇说:“伺候牛真是比伺候人都上心。看着它们从小牛犊长大,我的心也温暖了,腰包也鼓了,还挺有成就感的。”

现在,夫妻俩经营着360多头牛的产业。他们夫妻两一直是围场镇支行的忠实客户。围场镇支行对农户养殖贷款开通绿色审批流程,手续简单、方便快捷。“从最初的30多万借款,到2022年为扩大养殖规模盖牛棚借款100多万元。如今发展到300来头牛,特别感谢围场镇支行这么多年的支持。”巴凤娇感慨地说。

忙里偷闲,夫妻俩还在家院子里种了各种蔬菜和花,五颜六色的分外好看,看着那一簇簇花开,看着那一群群牛,夫妻俩心里美滋滋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纸短道不尽农信情,围场镇支行这样的“帮扶”还有很多很多……

塞北明珠现木兰,山河壮美马蹄扬。如今,围场镇支行“创一流工作、一流服务、一流业绩、一流团队”的“全国工人先锋号”名片越擦越亮。“农信新荣光”的新蓝图正在擘画,金融活水、润泽三农、做县域金融机构领航者的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推广

0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雷峰网「GAIR 2023 GPT Pioneer 5」揭晓:GPT激流中的5位「领潮儿」
下一篇:共创行业高质量未来 蔡司新能源汽车质量创新日圆满落幕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