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镇蔬菜产业基地,刚刚装车完的务工村民李朝斌等人正在路边和老板结账,兴高采烈的介绍起一天务工收获。李朝斌说,务工一天下来,有100元至150元收入不等,这就要看每个人的努力程度。
李朝斌是小海镇人,今年61岁,为了帮扶家里,长期在双龙镇农业蔬菜产业基地务工,这个基地常年产业发展不断,放眼望去,有大白菜、有胡萝卜、有烤烟、有香葱、有豌豆苗……成片连片的产业示范带,成为了威宁自治县“六带”示范抓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威宁自治县62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像双龙镇这样的农业产业比比皆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就要抓好农业发展,威宁自治县的民族工作“强基础,抓典范”,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重要一环。
威宁自治县全县拥有耕地332.5万亩、林地242.6万亩,成片草场、草山和草坡320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强县。拥有南方“马铃薯之乡”“畜牧之乡”“冷凉蔬菜之乡”“苦荞之乡”“中药材之乡”的美誉。
“农业农村致富,民族团结必然和美。”在双龙镇基地现场,威宁自治县民宗局副局长禄兴贵这样说道。
威宁自治县县委、政府精心布局,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成为了各乡镇的重要抓手。绘威宁农业产业发展新蓝图,必然要筑牢各民族大团结这个主题,以“公司+基地+农户”,促进各民族增收致富,便在威宁自治县上演着农业大发展,农村大变样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盛景图。
在县委、政府发展清单中,记者看到马铃薯、蔬菜、苹果、中药材、荞麦、火腿、芸豆等品牌最明显。各地农业提档升级,各民族凝心聚力,谱写着高原蜕变的奋进曲。
威宁自治县始终把农业品牌建设作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来抓,进一步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的双重任务。
威宁自治县在农业品牌培育工作中,立足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引领,以马铃薯、蔬菜、苹果、中药材、荞麦、火腿、芸豆等主导农产品,大力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很多农业产业企业瞄准了这个优势,更是纷纷入驻。
毕节市农投机械有限公司是其中一个重要典型。该公司目前联合北大荒薯业集团联合开发的“北薯1号”“北薯2号”,形成了超口感,高产量,达到亩产11365斤/亩的水平,大大超越了过去5吨的“神话”。
农投机械生产部负责人虎遵广在接受采访时说道,高附加值,高品牌化,高市场占有率是未来威宁自治县马铃薯产业的优势。
各民族相“融”,各民族互“融”,各民族同“融”,成为了威宁自治县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全民增收,共同致富,同心协力,建设美丽威宁,盛开着民族团结的花朵,让威宁高原别样红。
截至目前,威宁认证绿色食品6个、有机农产品2个、地理标志产品18个,贵州名牌产品4个,制定地方(团体)标准3项,打造“威宁洋芋”“威宁苹果”“威宁苦荞”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
威宁自治县通过打响农产品品牌这个“牌子”,延伸市场空间,拓宽致富渠道,实现农业产业化目标,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找准门路,产业现代化,产业品牌化……
威宁,民族团结繁花似锦,民族之花润物无声,品牌产业集群逐渐集聚,正向着波澜壮阔农业现代化迈进。
“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威宁自治县各民族大团结大交融,在城镇,在农村,通过产业协同发展优势,利用品牌附加价值,围绕着5大产业——马铃薯、蔬菜、烤烟、苹果、养牛,2大农业特色——火腿、荞麦,抒写着特色产业欣欣向荣,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铿锵有力,民族团结互融互交的崭新篇章。
(郭翰 陈雪琴)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深耕食养赛道,南方黑芝麻隆重推出保健款黑芝麻糊国货老品牌的新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