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收录11.6亿自然人,个人征信业务查询量达到41.7亿次,日均查询量1143.2万次。当下,社会公众对个人信用记录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公众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心理,以所谓的“修复征信”“洗白不良记录”等噱头来吸引用户,诱骗你开通贷款、提额转账、提供个人信息等,严重损害了公众的资金安全和合法权益。
当前,打着“征信”旗号的骗局一般有三种,一种是“修复征信”类诈骗,第二种是“征信加盟代理”“征信培训”类诈骗,第三种是“利用征信的名义骗取个人信息”的诈骗。
修复征信骗局主要针对的是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用户。利用这些人着急心理,教唆帮助用户捏造不实理由、伪造证件或利用舆论恶意投诉金融机构等非法手段试图修改不良记录。最终结果往往都以失败告终,顺带还卷走你大笔的“手续费”。
征信加盟类诈骗则是利用大众重视征信记录的心理,不法机构会大肆宣扬征信记录的重要性,骗取用户高额的“加盟费”“代理费”或者“培训费”等。实际上,这一行业本身就是被国家打击的不良产业。
第三种诈骗不同于前两种其目的只是直接骗取钱财,而是以修复征信或者提供相关知识为由,骗取用户个人信息,并以售卖这些个人信息获利。
其实,中国人民银行多次提醒征信领域并不存在“征信修复”这一说法。《征信业管理条例》也有规定,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无权擅自修改、删除信用报告上真实、准确的征信信息。一般情况下,如果群众对征信记录有异议,可以直接向征信机构提出异议申请,而这一过程并不需要收费。
因此,请广大市民朋友们擦亮眼睛,目前所有规范征信业、征信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制度中,均未提及“征信修复”的概念,切勿轻信网络虚假宣传,误入诈骗陷阱。凡是声称合规的、收费的“征信修复”,都是诈骗。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农发行珠海市分行落实总书记大食物观 有效助力地方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