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苏州金鸡湖隧道内车流畅通,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各路段车流数据。监控中心内,三维数字孪生系统正同步映射着隧道内的每一处细节——通风设备的运行曲线、交通信号的切换频率,在虚拟场景中清晰呈现,管理人员轻点屏幕,就能对通风、给排水、公共广播、交通信号等10多个系统进行精准操控,让隧道管理从“粗放式”迈入“精细化”。
“以前早高峰过湖要绕路半小时,现在3分钟便可直达。”常往返湖东与湖西的市民王先生感慨道。曾是苏州工业园区东西向交通的“肠梗阻”,如今却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鲜活样本。作为国内最长的明挖法湖底公轨共建隧道,它创造性地将苏州轨道交通6号线与城市快速路纳入同一通道,极大地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
这条全长6.04公里的隧道,是中亿丰科技交出的一份智慧城市建设答卷,而支撑这份答卷的,是其为隧道量身定制的智能“内核”:智能管控平台如同隧道的“神经中枢”,实现事故30秒自动识别、90秒应急响应;双频段无线通信系统则是“应急专线”,确保关键时刻指令传递零中断。
如今,金鸡湖隧道已成为苏州市“八纵八横”交通网的关键一环,不仅缓解了园区东西向交通压力,更以“公轨共建”模式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范本。而基于CIM三维技术的集成监控系统,让二维与三维数据自由切换、BIM模型信息实时共享,如同给隧道装上“透视眼”,开启了城市基础设施立体化、透明化、可视化管理的新范式。
从金鸡湖隧道的成功实践,可窥见中亿丰科技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技术雄心。公司构建的“三横四纵”技术矩阵和数字孪生基座,正成为破解城市治理难题的关键密码。“‘三横’即BIM技术、AI与IoT、数字孪生,它们如同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四纵’则聚焦基础设施、交通管理、公共安全、绿色运维四大应用场景,实现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中亿丰科技技术负责人沈锋解释道。
技术赋能多场景:构建智慧城市的实践样本
在国家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中亿丰科技紧跟时代步伐,凭借在智慧建筑领域的技术积累,为城市更新、产业园区、交通枢纽、教育医疗等场景提供多样化的智慧建筑解决方案。
在苏州市妇幼保健院项目中,中亿丰科技打造的智能化系统涵盖排队叫号、护理呼叫、智慧输液、婴儿防盗等,全面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患者平均候诊时间缩短20%。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智慧校园项目中,“一脑五中心”架构的智慧校园体系,实现了教学、科研、生活、安防、能源管理的智能化与精细化,满足了高校对于教学科研环境的高要求。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中亿丰科技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应用及自主研发的智慧能耗管理平台对水电使用进行实时监控,有效降低了建筑能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为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贡献了力量。
此外,中亿丰科技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让“智慧建筑的中国方案”成为“走出去”的中国制造力量。其凭借先进的技术、可靠的质量和丰富的项目经验,在国际市场上逐步崭露头角,参与了多个海外项目的建设,将中国智慧建筑的先进理念与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智慧城市建设正从单点项目向城市级数据中台演进,绿色化与专业化将成为核心方向。”中亿丰科技董事长时培杰表示,公司正全力推进AI深度应用与数字孪生迭代,计划2026年上线多模态算法融合系统,目标实现98%的异常事件自动处置;同时依托17项相关专利,推动数字孪生技术从项目级向城市级服务升级,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
红色螺丝钉文化:党建与业务融合锻造核心竞争力
走进中亿丰科技的办公区,“向前进、往上走、不认输、乐分享”的标语格外醒目。这是公司“红色螺丝钉党支部”的精神内核,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们将党建文化与企业管理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螺丝钉文化’。”公司党建负责人介绍道,“从设计、集成到运维,我们的每一个环节都像螺丝钉一样精准、可靠。”在金鸡湖隧道建设期间,党员突击队连续奋战,攻克了公轨共建的技术难关;在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项目中,党员先锋岗带头钻研,确保了军工级等保系统的顺利部署。
如今,“红色螺丝钉党支部”已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32人,荣获苏州市非公先锋党组织等多项荣誉。“螺丝钉精神”不仅是一种文化,更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竞争力,推动公司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不断前行。
从金鸡湖隧道的智慧管控,到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的智能校园,再到苏州市妇幼保健院的高效医疗服务,中亿丰科技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党建文化为动力,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正如时培杰所说:“我们将继续以‘数字科技赋能美好生活’为使命,为智慧城市建设贡献更多‘中亿丰方案’。”(赵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