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产 业 >> 浏览文章

解决当前产业内卷的重要途径稀缺性差异化战略蜗牛产业高端化创新实践

2025-08-27 来源:经济网 金敬启   加入收藏

产业产品内卷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突出挑战,其本质是供给过剩下产品同质化与稀缺性缺失导致的恶性竞争。本文从产业内卷的内涵、表现及成因(供给端创新不足、需求端分层模糊、制度端政策扭曲)出发,系统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以稀缺性差异化为核心的战略破解路径。该路径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塑造、场景创新等手段,创造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价值,重构市场格局。文章以蜗牛产业的多元化成功实践为案例,深入论证了稀缺性差异化在突破同质化陷阱、激活高端市场、驱动创新升级中的关键作用。最后,从企业、政府、社会三个层面构建了系统化的破局路径,为产业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南。

在数字经济与消费升级双重驱动下,我国制造业正面临"规模不经济"的转型困境。本文构建"双螺旋稀缺性模型",揭示内卷化本质是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与市场需求价值创造间的结构性失衡。通过熵值法测算发现,2018-2023年我国制造业产品同质化指数年均增长12.7%,而消费者溢价支付意愿下降9.3%。蜗牛产业通过构建"基因编辑-生态养殖-文化赋能"三位一体价值链,实现产品溢价率达300%-500%,验证了稀缺性差异化的战略有效性。研究提出"三维突破路径":微观层面建立动态能力矩阵,中观层面打造产业创新生态圈,宏观层面完善包容性制度供给。

关键词:产业内卷;稀缺性;差异化竞争;价值重构;蜗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蜗牛精神

图为金敬启教授在“一带一路”做《蜗牛国际全产业链》农业成果报告

一、产业产品内卷的本质:富足性下的稀缺性缺失

内卷化的经济学阐释:基于Hicks中性技术进步理论,当要素投入边际收益递减至临界点时,产业将陷入"施莫克勒-格里利切斯陷阱"。我国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从2017年的82.3%降至2023年的67.8%,印证了该理论的现实适用性。此时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被迫陷入"成本领先→价格战→利润压缩→创新停滞"的恶性循环。产品维度:功能属性趋同度达78.6%(中国制造业协会2023);服务维度:客户解决方案同质化指数63.2(麦肯锡行业报告);

体验维度:品牌价值差异化率不足20%(Interbrand评估数据)。

产业产品内卷是指在供给过剩背景下,企业陷入以价格战、同质化扩张为主要手段的低效竞争状态,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下滑、创新动力衰竭、资源错配加剧的恶性循环。

1.1 核心表现:

同质化泛滥:产品功能、技术路线高度趋同(如新能源汽车、光伏、部分消费品)。

价格战泥潭:企业依赖低成本策略压缩利润空间,行业毛利率持续承压(如家电、燃油车)。

资源错配固化:资本与劳动力过度集中于低附加值、易复制的领域,抑制产业整体升级动能。

1.2 深层根源:稀缺性缺失

市场经济的基石是稀缺性,当前内卷的根源在于其系统性缺失。

供给端失效:企业基础创新投入不足,技术迭代缓慢,难以构筑有效的差异化壁垒和护城河。

需求端模糊: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体验式产品的需求未被有效识别和满足,市场分层不清,导致供给无法精准匹配。

制度端扭曲:部分地方政府以补贴竞赛、地方保护等形式干预市场,客观上加剧了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阻碍了市场出清和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作用。

二、稀缺性差异化:破解内卷的理论逻辑与核心战略

2.1 内涵界定:

稀缺性差异化是指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独有品牌价值塑造、场景化应用创新、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等综合手段,创造出在特定维度上具有高度稀缺性、难以被快速模仿和替代产品、服务或体验,从而在市场中占据独特的价值位置,摆脱单纯的价格竞争。

其核心在于——

价值重构:从比拼“成本最低”转向创造“价值独特”,显著提升产品溢价能力和用户粘性。

精准细分:深度挖掘未被满足或未被充分识别的隐性需求,开辟并主导新的细分市场或赛道。

壁垒构筑:通过知识产权布局、核心工艺掌控、独特供应链整合、深厚的用户社群或数据资产等方式,建立可持续的竞争壁垒。

2.2 战略价值:

实施稀缺性差异化战略是破解内卷困境的关键钥匙——

打破低效循环:跳出同质化竞争陷阱,推动行业竞争焦点从“规模与份额”转向“价值与创新”,引导资源向高附加值领域流动。

激活潜在市场:精准满足消费升级需求,释放被压抑的中高端市场空间,创造新的增长极。

驱动创新引擎:建立“创新投入稀缺价值市场回报再投入”的正向循环,从根本上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提升产业韧性:拥有稀缺性价值的企业和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性更强。

三、案例实证:蜗牛产业的稀缺性差异化突围之路

蜗牛产业成功实现了从传统低附加值养殖业向高科技、多元化、高附加值产业的跃迁,是稀缺性差异化战略的生动实践。

3.1蜗牛产业的破局实践:稀缺性创造路径(案例深化)

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生物稀缺性

研发投入强度达9.8%(行业平均3.2%)

获得17项功能基因专利

培育出高蛋白低胆固醇新品系(营养价值提升40%)

3.2全产业链价值重构

上游:建立数字化养殖基地,单位面积产出提升3倍

中游:开发蜗牛粘液提取技术,转化率达82%

下游:打造"蜗牛小镇"文旅IP,衍生品收入占比达45%

品牌价值溢价机制

通过奢侈品营销策略:

定价策略:成本加成率从1.2提升至3.8

体验营销:开设蜗牛料理学院,会员复购率68%

文化赋能:出版《蜗牛文明史》,塑造高端文化符号

3.3多元化稀缺价值创造路径:

蜗牛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尤其在发达国家市场(如法式蜗牛大餐、日韩美容市场)需求旺盛,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蜗牛进口国,2024年进口量同比增长18.7%。这种供需缺口源于蜗牛产业高附加值属性。

食品领域:蜗牛肉质细嫩、零胆固醇,符合健康饮食趋势,开发出麻辣、蒜蓉等12种中式烹饪品类;美容与医药:蜗牛粘液提取物用于抗衰老护肤品(如韩国蜗牛SPA)、抗癌药物研发,生物制药价值惊人;负离子胶质钙:蜗牛壳加工产物可应用于补钙、环保建材,填补市场空白。

高端美食领域: 开发“法式焗蜗牛”、“中式麻辣蜗牛”等特色菜品,精准定位高端餐饮与差异化大众消费,塑造独特的美食文化和体验。

美容与医美领域:深度开发蜗牛粘液提取物(粘液素、胶原蛋白、弹力蛋白、甘醇酸等),推出强修复、抗衰老功效的护肤品和原液,依托其独特生物活性成分,成功抢占韩国及全球高端美妆市场份额。

大健康保健领域:将蜗牛肉精深加工,水解获得高纯度蜗牛蛋白(Snail Protein),进一步酶解为活性肽。作为核心成分或中间体,应用于增强免疫、改善肠道健康、运动营养等高端保健品,拉满“天然、高效、生物活性”的健康新概念。

3.4生物医药领域(高壁垒稀缺):

探索蜗牛蛋白(Snail)在癌症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如促进癌细胞迁移),并研究利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GDG)等物质调控该蛋白以抑制转移,为开发靶向抗癌药物提供全新思路。

利用蜗牛壳提取物壳寡糖,研究其通过调节体液微环境、抑制癌细胞代谢及转移等机制发挥的辅助抗癌作用,以及其抗氧化、器官保护等功效。

探索蜗牛来源的特定酶类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潜力。

生物材料领域(前瞻性探索): 研究蜗牛壳成分或仿生结构在环保材料、医用材料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3.5成功关键要素:

深度市场洞察与精准定位:针对美食家、医美消费者、健康追求者等不同群体,打造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和价值主张。

全产业链整合与协同:从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到精深加工、研发、品牌营销,形成闭环,严控品质、降低成本、提升响应速度。

科技创新驱动:持续投入研发,挖掘蜗牛生物资源的多维价值,不断向高技术、高壁垒领域拓展。

政策与资本赋能:山东、浙江等地政府通过建设专业产业园区、提供研发支持等政策,有效促进了技术转化和产业集群发展;资本助力加速了规模化与市场拓展。

3.6实践路径:

全产业链标准化与创新驱动

标准制定与种苗研发

中国蜗牛种苗中心:通过基因优选技术提升种源纯度,打破国外垄断;

加工集群标准化:建立《冷冻蜗牛肉》《冷冻调理蜗牛制品》等团体标准,推动产品分级认证,溢价率提升40%。

三产融合与市场拓展

种养结合模式:山东滨州基地实现蜗牛-蚯蚓-蘑菇共生,土地利用率提高3倍,成本降低25%;

农文旅融合:浙江打造“蜗牛产业园+科普教育+休闲购物”综合体,带动农户年均增收7-30万元,形成区域品牌效应。

研发与市场并轨机制

蜗牛研究院推动“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衔接,例如:开发蜗牛肽抗肿瘤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联合高校建立蜗牛生物活性物质数据库,支撑新产品开发。

四、启示:内卷破局的三大策略

从同质化到稀缺性

蜗牛产业通过垂直细分领域深耕(如美容、医药)避开传统农业红海竞争,验证了“人无我有”的差异化价值。

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

国家星火计划与地方特色产业政策(如河北邯郸养殖扶持)形成合力,同时依托数字化交易平台(蜗牛交易市场)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AI养殖、生物酶提取等技术的应用,使蜗牛产业附加值较传统养殖提升5倍以上,印证了“科技赋能差异化”的可行性。

蜗牛产业的成功在于将稀缺资源禀赋(特有物种、高附加值)与系统性创新(标准、技术、模式)结合,为破解内卷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通过垂直领域深耕构建壁垒,以全产业链协同放大稀缺价值。这一路径对农业、制造业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聚焦稀缺性产业,重构竞争逻辑

稀缺性产业的核心在于创造不可替代价值。通过第一性原理解构行业本质(蜗牛养殖饲料零趋势成本优化),或挖掘未被满足的细分需求(如蜗牛产业的药膳、美容等高附加值产品),可突破同质化竞争。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糖产量超1.8亿吨,但健康需求催生低糖/0糖产品成为新风口,印证稀缺性思维的有效性。

差异化竞争:从产品到价值体验

功能差异化:通过技术壁垒建立护城河(如工业化立体无人养殖、蜗牛酶技术)

心理差异化:叠加情绪价值与身份象征(如红太阳集团“三代同堂 一肽守护”品牌主张)

场景差异化:切割细分市场认知(如硬折扣零售通过“省钱价值”重构消费场景)。70%企业陷入“产品思维陷阱”,而成功案例(蜗小眠、鹅肝焗蜗牛)均以差异化破局;垂直深耕,成为细分领域龙头。

在存量市场中,“窄门思维”更具生存优势:

区域深耕:如天津、邯郸等地通过政策协同打造蜗牛产业集群;

人群深耕:蜗牛产业技术研究院职业教育赛道聚焦高技能人才需求,年增速超20%;

技术深耕:中科院找到战略竞争位置(如“抢、占、创、异、切、垂、升”七字法则)是关键。

五、系统化破局路径构建(对策深化)

企业层面:动态能力培育

建立“双元性创新”机制:维持现有业务现金流(占比60%),投入30%资源进行颠覆式创新

构建数据驱动的价值链:某家电企业通过IoT升级,产品迭代周期缩短40%

培育稀缺性资产:生物制药企业购买专利授权,构建技术壁垒

政府层面:制度创新供给

地方政府GDP考核导向导致要素错配,某地光伏产业重复建设导致产能利用率不足40%的案例显示,政策补贴扭曲了市场出清机制。这种制度租金的存在,使得企业更倾向寻租而非创新。

需要从政府层面:制度创新供给

建立创新容错机制:深圳设立50亿元天使投资风险池

完善要素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优化政策工具:将产业补贴转为研发加计扣除(试点地区企业研发强度提升2.3%)

社会层面:创新生态营造

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某新材料产业园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率提升至58%

培育工匠精神:设立“大国工匠”认证体系

发展体验经济:建设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游客转化消费率达35%

企业主体:从“价格竞争”到“价值创造”

硬核技术创新:加大基础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投入(如华为“突破性创新”战略),打造技术护城河。

品牌与文化IP塑造: 构建独特的品牌故事、价值观和用户体验(如小米汽车塑造“科技普惠”与“年轻生态”),建立情感连接和品牌溢价。

商业模式创新:探索C2M个性化定制、订阅服务、解决方案式销售、平台化生态等新模式,深度绑定用户需求。

稀缺性差异化蜗牛产业为主体的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科技工作会议

蜗牛产业产品的哲学思维贡献——蜗牛产业价值创造

蜗牛的稀缺性差异化是解决当前产业产品内卷的重要途径。以此为思维突破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蜗牛在经济下行世界动乱生活困难中的精神贡献:我爬得很慢,但我决不后退;蜗牛螺旋式螺纹蕴藏着对抗地心引力的智慧。同时向人们揭示任何事物不可能一帆风顺,螺旋式发展中,只要慢慢爬,绝不后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蜗牛产业是当前解决空心村问题的最佳机遇。融庭院经济、家庭经济、合作社经济、产业园经济为一体,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赚到钱;蜗牛自身能分解农残、降解重金属污染,并排出体内,成为人类终极守护。其体内修复、解毒、消化、消融、再生38种酶不断为人类创造更多的惊喜;以中科院科研为牵引,以央企构建完善蜗牛国际全产业链为支撑,从美食到美容——保健——生物制药——生命工程;从产品到中间体;低成本顶级高端产品造福全人类。

政府引导:构建公平竞争与创新友好生态

破除市场壁垒:清理地方保护主义和歧视性政策,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优胜劣汰。

优化产业政策导向:财政补贴等政策应从鼓励产能扩张转向支持研发创新、消费者使用端(如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首台套保险补偿)和基础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执行:大幅提高侵权成本,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切实保障创新者权益,激发创新活力。

支持“专精特新”与产业集群: 培育专注于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中小企业,促进专业化分工与集群协同创新。

社会协同:培育理性土壤与长期视角

引导需求升级与理性消费:加强消费者教育,提升公众对产品品质、技术含量、设计美学、可持续性等价值的认知和支付意愿。

鼓励长期价值投资:引导金融资本更多流向硬科技、核心材料、生物医药等需要长期投入、高壁垒的领域,支持真正的价值创造者。

弘扬工匠精神与创新文化:营造尊重专业、崇尚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氛围。

长期主义:对抗内卷的底层逻辑

蜗牛产业需要长期初心使命,不断积累,量变到质变,形成荷花定律。

生态构建:蜗牛产品通过“认知价值>价格”的高值价比策略,实现品牌跃升;

抗周期能力:当前经济下落,失落30年中,蜗牛在细分领域仍保持增长。通过要素市场化为新质蜗牛产业创造长期发展空间。

六、组织与战略协同

资源聚焦:蜗牛美容、生物制药、生命工程通过“超级引擎压强到针尖”实现单点突;

敏捷迭代:应对政策与市场变化(如《价格法》修订倒逼企业转向质量竞争);

文化重塑:从“内卷消耗”转向“外卷创造”,通过金融价值叠加实现四维竞争。

破解内卷需系统性思维,既要通过稀缺性、差异化、细分市场建立竞争壁垒,又要以长期主义对抗短期焦虑,最终实现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转型。正为所言:“卷的尽头是总成本领先者、总价值领先者与垂直聚焦者的共生生态。”

重要的一句话:关键在人;人不行一切归零;人行马到成功。

蜗牛精神:认准方向、慢而不退、抵达目标

认准方向:锚定目标,保持定力

蜗牛虽行动缓慢,但始终朝着金字塔顶端的方向前进,正如俞敏洪所言:“蜗牛虽然爬得慢,但只要在爬,就足以给自己留下感动的日子。”这种方向感体现在产业选择上,需结合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避免盲目跟风。例如,根思乡通过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材料等特色产业,明确发展路径,实现工业开票销售与税收双增长。个人亦需如左思般,面对质疑仍专注目标,十年磨一剑终成《三都赋》的传世之作。

慢而不退:厚积薄发,久久为功

蜗牛的“慢”并非停滞,而是以稳定节奏持续积累。阿蒙森团队每日稳步前行30公里,最终率先抵达南极,印证了“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持续”的真理。产业发展亦需如此:孝昌县周巷镇联合社用四年时间整合资源,打造苗木、油茶全产业链,带动农户增收超3000万元;《人民日报》强调“驰而不息,慢而有恒”的积累,方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抵达目标:长期主义,终见曙光

蜗牛的坚持源于对目标的执着信念。正如《蜗牛与黄鹂鸟》的寓言所示,黄鹂鸟嘲笑蜗牛的缓慢,但最终抵达终点的仍是蜗牛。现实中,华为任正非43岁创业、董明珠36岁南下打拼,均以长期主义精神成就事业。干部群体更需发扬“蜗牛精神”,如材料所述“扎根基层、负重前行”,在乡村振兴中推动产业升级。

产业发展没有捷径,唯有以明确方向为舵、以持续努力为桨、以坚定信念为帆,方能穿越周期、抵达彼岸。正如《人民日报》所言:“慢慢来,所有的好运都在路上。”

七、结论与展望

产业内卷的症结在于系统性稀缺性的缺失,导致竞争在低水平重复。破解之道,核心在于实施稀缺性差异化战略。蜗牛产业的实践雄辩地证明,通过深度技术创新、跨场景价值挖掘和全产业链整合,企业能够有效突破同质化桎梏,实现从“丰裕中的贫瘠”向“稀缺中的富足”的价值跃迁,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

理论贡献

构建"需求感知-能力构建-价值实现"分析框架

提出产业内卷度的测量指标体系(含7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

实践启示

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模式

揭示文化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乘数效应(案例中文化溢价达200%)

展望未来,中国产业升级的核心命题是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跃升”。这要求:

企业须坚定拥抱创新,敢于投入研发,深耕细分市场,锻造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政府需持续优化制度环境,强化创新激励与产权保护,拆除市场壁垒,为稀缺性差异化竞争提供肥沃土壤。社会应形成崇尚品质、尊重创新、支持长期主义的共识。唯有企业、政府、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践行稀缺性差异化发展路径,才能有效破解内卷困局,推动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迈向更高端位置,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志纲.《产业的本质:中观经济与中国未来》.中信出版社,2023.

[2] 金敬启.《稀缺性差异化:破解产业产品内卷的战略路径探析》.中国市场,2024.

[3] 邹毅.《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4] 李俊峰.《乡村振兴中的产业运营创新路径研究》.农业经济研究,2021.

[5]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南京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0
上一篇: “人工智能+”行动加速!聚光科技“数智化”站房在广西上线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