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备受关注。自从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以来,一些担忧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的声音逐渐增多。疫情对当前中国经济究竟带来了哪些影响?
打好中小企业保卫战政策是关键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很多专家都给出了预判。从宏观的角度看,北京大学教授陈春花认为,需求和生产骤降,对投资、消费、出口都会带来明显影响,短期内有可能带来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从中观角度看,餐饮、旅游、电影、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受到的冲击最大,医药医疗、在线游戏等行业受益。
按照恒大研究院的报告,7天春节长假,电影票房70亿元(市场预测)+餐饮零售5000亿元(假设腰斩)+旅游市场5000亿元(完全冻结),仅这三个行业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元。对于微观个体的影响,民企、小微企业、农民工等受损程度较大。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一些行业遭受冲击,有的行业甚至基本停滞。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小企业。虽然经历了2019年的努力调整,到年底很多中小企业应该说只是“弱企稳”,自身的基础还比较薄弱。2020年开年疫情突然来袭,中小企业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策略上,都没有任何准备,尤其是现金储备不足。在目前疫情防控加紧的时期,陈春花担心一些中小企业的现金流断裂。“所以,在疫情防控的同时,还要防控中小企业倒闭。不然,不仅仅会影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还会引发失业增加,带来社会问题。”
陈春花提出,在打好疫情防控战的同时,还要打好中小企业保卫战,而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一起发力。
在特殊时期,政府要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陈春花称,根据既往的经验,财政政策主要是财政减免、补助补贴、国债支持,在货币政策方面总体保持稳健,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通过适当信贷倾斜等方式支持企业。比如,可以适当减免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的增值税,降低相关的所得税,给予受损行业的企业一定财政补贴。也要兼顾企业和员工的利益,落实员工带薪休假制度的同时,延长假期及推迟复工期间的薪酬支付由企业合理安排而非强制工资,减少企业因负担过重复工后大幅裁员的现象出现。
另外,还应加大对参与捐赠的企业和个人的所得税抵扣,鼓励社会捐赠。银行方面可以考虑给予企业在特殊时期还本付息延期支持,探讨如何在贷款、金融等相关领域给予帮助。
受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影响,当前全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均萎缩,在武汉大学教授管涛看来,财政金融支持政策都是治标不治本,关键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何时恢复正常。
防疫与生产“两手抓”对地方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挑战。管涛表示,疫情防控应该讲究成本合理、科学防疫,不能搞一刀切,野蛮、粗暴执法。这可能造成疫情经济冲击的二次伤害,打击企业家信心。
为此,管涛建议国家层面可在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的基础上,科学拟定应对预案。一是现在必须考虑如果疫情延续更长时间,是否需要坚持目前的防控力度甚至进一步加码。二是要前瞻性地加强对地方防疫情和稳增长工作的指导,避免矫枉过正。三是鉴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复杂程度远超乎想象,现在有些地方政府采取的事前核准、有序复工的做法值得商榷。疫情不严重的地区可考虑政府制定复工标准,企业按标准复工,政府事后核验。
企业需寻求“新开工”模式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信心是最重要的。但除了信心,陈春花认为,中小企业还必须做到一点:极限式降低成本。“一些还未产生价值的业务可以先停下来,亏损的业务一定要停掉。”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很多企业已经调整了发展模式,在今天的疫情下,还需要更强的危机意识,更坚定地开展自我救赎,必须缩减费用、剥离不良业务、杜绝亏损和没有质量的增长。只有确保现金流,才能确保竞争力。
陈春花表示,每个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所具有的业务特征不同,员工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企业具有的基础条件也不同。但是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新开工”模式,是一个摆在眼前的关键任务,需要管理者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一定要先活下来。
受疫情影响,春节假期延长、人员流动受限、各地延迟复工,疫情对我国经济的短期冲击不可避免,但不能过分夸大其负面影响,我们应当看到其中潜在的积极因素 ,比如一些行业正在努力化危为机。
“在疫情影响下,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居家办公、虚拟会务/商务、线上教学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立强认为,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向大众生活、企业经营、政府管理、教育培训等各个领域渗透和扩展。“疫情结束后疫病防控体系的完善和改革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将成为疫情过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一些特定的品类在这次疫情中也获得了增长。调查显示,40%的消费者增加了食品饮料的支出,48%的消费者增加了家用清洁的支出,另有38%的消费者加码医疗保险。凯度的分析认为,在疫情后,这些行业仍将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
宅在家里,线上经济获得了空前的机会。长视频、短视频和传统电视是提及率最高的活动。网友、在线娱乐和直播等也备受青睐。28%的被访者表示开始在家烧饭,监督孩子学习、在家健身、线下学习等也成为静下心来度日的选择。
真正受到冲击的或许是奢侈品消费。疫情中,61%的消费者减少了相关支出,即便为疫情后做计划,21%的被访者也会继续控制奢侈品消费。某种意义上讲,疫情提升了消费者对于风险的警惕心理。
杨立强表示,疫情期间被压抑的需求将在疫情过后集中反弹,带动经济回升,预计下半年我国经济将逐渐回暖。“从中长期看,疫情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出来,制度创新尚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还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中国经济在经历疫情等考验之后,抗风险能力和韧性必会得到进一步增强。”(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环球网、第一财经周刊、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