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1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3月2日至3月8日一周,有51家上市公司获得机构调研,环比减少35家,被机构调研的这51家公司中,属于中小板的有32家,属于创业板的有13家,1家科创板企业,另外5家来自主板。由此可见,占88%的中小创仍是机构调研的主要对象。
从行业分布来看,过去一周,计算机、电子成为机构最青睐的行业,均有8家公司被调研,其机械设备行业,有6家公司获机构调研,上述这两个行业占机构调研企业总数的43%。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一周“新基建”被频繁提起,备受资本追捧。与此同时,多只“新基建”概念股被纳入机构调研的行列中。
3月9日,两市股指盘中维持弱势震荡态势,沪指、深成指跌幅均超2%。盘面上,特高压、充电桩、5G概念等“新基建”板块集体发力上扬。
5G成“新基建”主力军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4日召开会议时指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七大领域。
此外,国家电网此前印发了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内容包含了“十大方面、三十一项重点任务”,覆盖了特高压、泛在电力物联网、配网等多个方面。根据工作任务,特高压、配网等方面是主要支持方向,结合目前各项工作的建设情况,机构预计特高压、充电桩、泛在电力物联网等方面的建设或成为重中之重,成为电网“新基建”的主要发力点。
“新基建”之于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拉动投资,更能培育新动能,由此带动的新消费、新制造、新服务等新兴业态空间广阔。
恒大研究院院长任泽平日前撰文指出,“新基建”是未来发展的短板,新的投资领域是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最佳结合点,是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大国重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数字金融中心研究员王勋也表示,尤其疫情当前,适度规模的刺激政策可以稳定经济、提升信心。他认为,有效的刺激政策要重点关注效率提升,消除短板。加快5G网络、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实现缓解短期经济冲击和改善长期增长潜力的双重效果。
“新基建”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去年刚刚商用的5G,正在促进两化融合的工业互联网,推动各行业智能转型的人工智能等一大批创新科技成为“新基建”的主力军。
申港证券指出,新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国家2020年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5G与数据中心将成为未来新基建发展的核心,相应带来子行业的提速发展机遇。政策加码下,5G建设量有望超预期。5G通信设备商及滤波器、PCB、光模块等上游元器件供应商有望受益于5G建设规模的扩大。
AI成“新基建”硬实力
可以看到,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已经起步,但要形成大规模、普遍化的应用,并带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首先还需要这些基础设施本身的完善部署。
“5G排在‘新基建’的首位,这更进一步增强了业界加快积极发展5G的信心。”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侯明娟表示,今年是5G建设的关键年,尽管目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遇到了一些挑战,但中国5G发展的良好势头不会改变。
去年发布的《中国5G经济报告2020》预测,2020年5G总投资额将达0.9万亿元,2025年将达1.5万亿元。而在直接经济贡献方面,报告预计2030年5G创造6.3万亿元总产出,经济增值2.9万亿元。
“5G是数字经济时代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认为,加快5G建设与应用发展,对我国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意义重大,力争今年年底完成30万个5G基站建设。
“5G的投入是巨大的,但带来的社会效益也将是巨大的。”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认为,数据是新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经济关注人和物的流动,而在新经济中,数据自由、快速的流动更为关键。高铁推动了社会资源的快速流动,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相似的,5G也将推动数据的高速流动,对推动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智能制造、远程办公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国信通院云大所人工智能部主任孙明俊表示,在“新基建”相关领域中,人工智能产业仍属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的硬实力建设还需要加强。而在人工智能治理、可信赖、法律政策方面,还处于多个思想流派各执一词的状态。需要全社会在这些方面综合投入共同提升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能力。
“疫情提供了特殊的应用场景并催生了一批对AI的应用需求,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在此时推出,符合社会希望能有更加智能、更加人性化的人工智能产品提供更多服务的需求,势必将全社会智能化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孙明俊说。
预计,随着国家按下“快进键”,许多产业将迎来新变革、新机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证券时报网、新华网、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