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着力稳定居民消费,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更好满足居民健康生活消费需求。当前疫情催生新的服务模式加快发展,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变化,例如线下向线上加速发展,服务标准化和工业化程度提升等,并将积极推动生活服务业的数字化建设。
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撰文指出,疫情让更多服务提供者意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疫情的出现,大家在看到线下服务业受到重创的同时,也发现数字化能力较强的新型服务业却在逆势发展。
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报告,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大产业,2019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9%。但另一方面,其中只很小的部分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具备一定的竞争和抗风险能力,80%的服务业还处于传统模式。
疫情正促使家庭消费模式转变,加速消费数字化。消费数字化依托移动支付、网络平台等媒介,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工具。移动支付也正与本地生活业务深度融合,从简单的消费支付工具演变成为庞大的数字消费平台。
“疫情让更多民众意识到服务业数字化的价值,也让更多服务提供者意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尹振涛指出,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劳动就业的主渠道,服务业数字化是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动能、提质增效的新蓝海,拓展了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新空间。中国在数字化方面本来就有很好的基础,随着以支付宝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科技平台参与打造开放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也称“服务业新基建”),我们的服务业数字化必将迎来全新局面。
短板依然突出
近年来,借助于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数字娱乐消费市场日渐崛起。同时,由于尚在发展初期,数字娱乐消费发展中的短板仍比较突出。
硬件水平还存在一定制约。移动传输技术的速度和效率,是数字娱乐消费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数字娱乐消费的技术基础是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带宽来说,一些乡村偏远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网络传输的速度制约了信息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体验。在硬件终端领域,虽然我国的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已大量实现国产,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但就核心技术而言,如CPU芯片、关键零部件等,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卡脖子”现象还未根本解除,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我国企业的技术差距还普遍较为明显。这些都是我国发展数字娱乐消费的重要潜在制约因素。
新业态容错试错机制尚未完善。作为新经济新业态,数字娱乐领域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大部分没有先例可循,针对新业态的容错试错机制尚未完全成型,如今,围绕网络直播、在线音乐、电子游戏等新业态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息,创新企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一定制度阻力。从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来讲,对新业态实施严格监管无可厚非,但从保护创新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在准入门槛、新业态的规制措施和应急反应领域相应机制的匮乏,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更多创新业态的发展空间。
产业融合程度还不够深入。从现有数字娱乐消费的构成来看,我国仍然集中于电子游戏、电子音视频、电子书籍等方面,行业构成相对较为单一。对于存量市场巨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娱乐形式,还存在较大挖掘空间和潜力,突出表现在“数字+”与传统娱乐(如戏剧、曲艺等)的融合程度还不够深入。数字娱乐在消费人群的抓取上,缺乏广度和深度,这反过来又制约了数字娱乐消费的发展。
尚未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在数字经济时代,“流量”成为衡量市场价值的一个新标准。但从行业发展状况来看,还没有较为成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目前市场上较为普遍的网络直播为例,第三方中介提供直播平台,但其通常是通过广告的形式获取利润。为了维持盈利空间,直播机构通常会面临广告投放和客户体验之间的两难。这种两难同时还体现在大量视频平台上。网络盗版在一定程度上较为普遍,导致网络音视频资源的商业化变现存在一定的难度,大量的视频提供平台,如爱奇艺、优酷等,只好将盈利渠道寄托于广告投放。而就阅读类的平台来说,版权之争和市场推广之间的平衡点也尚未找到。
来源:光明网、北京日报、36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