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以来,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出台多项举措强化金融支持疫情防控,保障企业和个人在疫情期间的金融服务。但一些政策被“老赖”“反催收”群体借题发挥,趁机加以利用,将政策变为其拖延还款、逃避催收的“理由”。
靠政策钻空子
1月31日,疫情发生不久后,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其中第十四条对贷款逾期的部分人士征信上报重新做了安排。文件要求,合理调整逾期信用记录报送,对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人员、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和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因疫情影响未能及时还款的,经接入机构认定,相关逾期贷款可不作逾期记录报送,已报送的予以调整。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和企业,可依调整后的还款安排,报送信用记录。
在此安排下,据《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多方了解,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助贷平台都对三种人的逾期贷款征信上报和还款安排做了更加温和的处理。
这三类人包括包括:一是身份证、手机号,或借款时的LBS(基于设备定位获取的位置)信息归属地为湖北且因疫情导致无法按时还款的;二是有居委会证明、医院相关单据证明用户本人或直系亲属为疑似或确诊病例的;三是有相关工作证明可鉴定为疫情防控工作人员的。
当其出现豁免条件,诸多互金平台后台出现一些异常。“转折点发生在春节期间。”一位头部互金助贷平台贷后催收负责人丁宇(化名)对记者娓娓道来。
丁宇称:“这份文件很好地保护了受疫情影响的客户,但后台出现突然性、集中性要求延期还款和利息减免的客户诉求,总量有数千,很多都不是来自湖北,但声称自己已染上新冠肺炎,或被隔离,无法复工。当后台要求其提供相关证明时,又仅有200-300人能够提供,大约是申请者的二十分之一。”丁宇透露,这项数据在助贷同业之间也相互通过气,很多同业基本每天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数也在200-400人之间。
某沪上消费金融类助贷平台负责人徐林也对记者表示出现了类似状况,“用户行为有特别的集聚效应。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太多人提出需要暂缓还款,只是个别现象,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以此为由想要拖延时间,话术非常一致,且提供不出医学证明,怀疑是反催收联盟在试探。”
起底“反催收”江湖
在阿里旗下闲置物品买卖网站“闲鱼”上,输入“反催收”三个字眼,出现不少有偿咨询和“实战技巧”分享,价格在1元到200元不等。记者选择了价格为98元的咨询服务,商品简介称:“反暴力催收,助你早日上岸”。该商品描述称,这项服务具体内容为“面对债务冷静分析、合理处理,教你在困难情况下向甲方争取利益最大化方案”。
记者与服务提供方聊天时了解到,对方既可以处理信用卡债务问题,也可以处理网贷问题,声称可以在“没有刑事风险”的情况下防催收挡骚扰,拉长还款周期,规避罚息、滞纳金和违约金,甚至是“最终只还本金”。
当记者进一步询问是否可靠时,对方表示:“信则来,不信算了。”
“反催收,因为具有非正当性,不是一家明确的机构,而是一个个分散的组织,借款人可能会联系这些组织,进行钻漏洞性质的反催行为,比如他们会去起讼银行信用卡中心或互金平台。这也增加了放贷机构识别他们的难度。”一家位于深圳的催收机构创始人对记者表示。
受新冠疫情影响,近期微信、QQ、闲鱼等互联网平台近期涌现大量“反催收”群组和服务,传授利用疫情期间相关政策拖延还款的新招数。
据某“职业反催收人”介绍,对疫情期间的新政策加以歪曲,对于拖延还款而言成为“利好”,只要伪造隔离、停工等证明,并对催收人咬定自己受疫情影响就能轻松过关,平台审核也很难严格把关,对于个人而言,至少可以拖延到疫情结束后。
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的与贷款有关的骗局,有一批向贷款客户提供所谓“投诉指导、退费帮助”服务并收取费用的组织和个人。这些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涉嫌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和欺骗贷款客户。
多位律师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反催收”组织多为不具备合法营业资质的灰色组织,通过“反催收”从中牟利,则涉及非法经营。广东中汉律师事务所行政副主任何伟峰提醒,这些反催收组织“碰瓷”金融机构失败的情况下,部分“反催收”公司甚至以债务人的隐私反向敲诈勒索债务人,更是得不偿失。
广东合邦律师事务所律师肖锦阳指出,某些“反催收”组织采用了恶意投诉等非常规手段达到逃废债目的,甚至有些踩了“红线”涉嫌非法经营,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合同诈骗、信用卡诈骗共犯等刑事犯罪。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参考报、新浪财经、21世纪经济
编辑:李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