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吴女士最近颇为糟心,春节前她刚在小区楼下某洗衣店充值1000元预付卡,仅使用过一次。但几天前,她突然发现那家店已“人去楼空”,自己却从未收到任何告知信息。
“我在这家店洗衣服将近4年,服务关系相对稳定,所以当店员说充值1000元可享受8折优惠时,我没多想就充钱了。”谈及此事,吴女士十分无奈。
实际上,像吴女士一样遭遇预付卡“踩坑”事件的消费者并非少数。近年来,“预付卡消费”已流行于洗衣、餐饮、健身房、美容美发、教育培训等行业。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健身房、美容美发、教育培训等实体店消费按下“暂停键”,使得商家现金流承压。业内指出,须警惕现金流压力成为“催化剂”“导火索”,加剧原本就存在的乱象风险。
近年来预付消费卡的起充金额、续费规模都在不断攀升,业内估计,全国预付式消费的资金总规模应该是“天量级”。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健身、美容美发、早教等预付卡起充金额往往以万元计,而且设置了类似“卡内余额少于多少就不能再享受折扣必须续费”“卡片升级需要再多续费才能享受原有折扣”等不成文的规定,提高了充值门槛。
不少消费者反映,很多商家设置的霸王条款使得“办卡容易退卡近乎无门”、“交钱容易退钱难于登天”。
中消协投诉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总体而言,当前预付式消费呈现隐蔽性、恶劣性、群体性三大新特点。所谓“隐蔽性”,是指预付费与金融信贷捆绑。近年来,预付式消费领域除原有问题外,租房贷、装修贷、美容贷、培训贷等“套路贷”,成为预付式消费的新变种,无形中放大了资金风险。
部分权益受损的消费者往往最终选择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但是由于预付卡消费普遍存在手续不规范等问题,致使维权之路困难重重。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很多这类案件还面临着“赢了官司拿不回钱”的尴尬局面。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法官刘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其实际接触的案件中,不少发卡公司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继续经营而停业,部分被告勉强应诉,但因能力问题而无法退款,有的被告则故意逃避退款义务。“即使消费者申请强制执行,但是很多被告已经无财产可供执行,消费者没法真正拿到退款的情形经常发生。”
业内人士指出,预付卡乱象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监管存漏洞、失信低成本。专家呼吁,预付消费到了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整治乱象亟待有关部门出台“重典”,完善法律监管体制,避免让消费者再当“冤大头”。
来源: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中青报·中青网、环球网
编辑:李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