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疫情期间,很多人对无接触配送非常熟悉了。随着线上订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餐厅进行全方位防护、做好每日消毒、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同时对外卖打包、配送的全过程,也提出了“无接触配送”的要求,比如:餐饮服务人员及送餐人员全程佩戴口罩、定时消毒送餐保温箱、启用安心卡等管理措施等。
在“后疫情”阶段,无接触配送得到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鼓励在线经济发展,4月13日,上海发布了《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强调要借助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与现代生产制造、商务金融、文娱消费、教育健康和流通出行等深度融合,优化在线金融服务、拓展生鲜电商零售业、加速发展“无接触”配送、推广远程办公等。
上海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刘平表示,因疫情倒逼而催生出来的新业态新模式,包括远程办公、“无接触”配送等。这些领域疫情发生前规模很小,或者说是基本没有,但疫情以来顺应广大市民对“无接触”生产生活的需求,催生了一批新的企业和新的模式。例如华平信息推出云视讯平台每天保障近100场会议;叮咚买菜、饿了么、美团点评等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和保温外卖柜等满足多样化需求。
抗击疫情,无接触配送迎来“风口”。美团外卖曾在疫情最严重的2月发布《无接触配送报告》,平台“无接触配送”订单占到整体单量80%以上。天猫、京东、饿了么、苏宁易购等诸多电商平台,状况也都类似。如今,随着各小区、园区、楼宇等陆续重新开放,无接触配送又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强大势能,智能取餐柜越来越普及、个性化无接触应用问世、无人配送机器人的量产和推进大大提速……这些应用场景,将带来全新的市场机会。
更受市场期待的,是科技含量更高的“无人配送”。
疫情期间,京东、美团、饿了么、苏宁等企业相继试水无人配送。一方面,这可以消除道路限行和小区封闭的影响,降低配送时间;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人员接触,避免交叉感染。
一些没有温度的机器人,在疫情期间来回奔波的场面,格外温情动人。它们大多载物容量大、续航时间长,还能自主规划路线、避开障碍物、返回充电。
无人配送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非典时期,当时就已有部分机器人“服务”。经过十多年发展,无人车、机器人变得越来越智能,功能也从简单的医护、配送增加至消毒、疫情监测等,但以目前应用场景的复杂情况,在人流拥挤、人车混行、开放的公共环境中,设备的感知能力和适应性还有待提高。
业内人士表示,“无人配送”投入实际应用意义重大,将会产生“滚雪球效应”。基于末端物流和即时配送需求的无人配送,最终将形成“无人配送网格化服务”。这种区域性基础运载网络,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不仅适应人口结构、城市发展和管理需求,而且在商业化运作方面也有巨大空间,从而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
来源:央视财经、解放日报、界面新闻
编辑:李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