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飞2小时到江西赣州,再坐3个小时的大巴车到会昌县,然后开近40分钟的车上山,翻过一座山坳后到高排乡,沿途可见的是脐橙和桔柚树,这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种植业。沿着无数空无一人的村舍向前,会昌高排中学的教室里,穿着统一蓝色校服的孩子挤在一起,有的紧张严肃,有的笑得烂漫,但他们的眼神中都充满着期待。直至去年,在线教育为会昌高排中学带来了转机,这让大山深处的学生有了与外教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让乡村教师英语能力实现提升。
2013年中国进入在线教育元年时,用户数量仅为6720万人,经过七年多的发展,用户数量已突破4亿人。在线教育行业能在短时间内迎来飞速发展,一方面是我国国民的教育意识不断增强,对学习需求的深化使得教育成为“刚需”;另一方面在线教育打破时间、地理因素限制,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满足了大众的碎片化学习需求,加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在线教学模式的升级创新,让因材施教成为了可能;此外,此次疫情直接助推了全国3.09亿人或主动或被动成为在线教育的用户,让全社会对于在线学习的需求得到了充分释放。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认为在线教育存在4个“不能让”的问题:一是不能让其成为加重负担的包袱。二是不能让其成为素质教育的空白点。三是不能让其成为质量监管的盲区。四是不能让其成为形成不良品格的温室。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因防控疫情需要,教育部决定在非常时期开展“停课不停学”活动,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组织全国大中小学居家学习。疫情之下,在线教育按下“快进键”。
3月,教育部发布指导意见强调,到2022年,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对于在线教育上市公司来说,似乎现在正是最好的时代。政策支持,资本关注,公司发力,业绩蒸蒸日上,市值水涨船高。市场广阔,资本蜂拥而至。即便在资本寒冬,在线教育行业也不乏资本热捧。据21数据新闻实验室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在线教育行业共发生796起投融资事件,涉及765家投资机构、486家公司,总融资额已超过900亿元,仅2020年以来融资额已超过百亿。
在线教育是一场流量争夺战,素有“烧钱”一说。之所以“烧钱”,主要在于其高技术投入、高获客成本、低转化、低留存。“一学期学费3万,成本却高达5万”,成了最真实的写照,烧钱获客成了最大的壁垒。但有企业负责人认为,在线教育看似很“烧钱”,其实是在不断地获得大量新客户,当新客户获取的数量减少的时候,机构的利润便会有所体现。这主要得益于在线教育产品高毛利率的特点,比如在线大班辅导课,毛利率高达70%-80%。也因此,吸引各路风险投资、基金投入其中。
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相关上市公司备受关注。与年初相比,行业总市值涨幅已达22%,其中22家企业上涨,8家企业涨幅在50%以上,据21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截至5月10日,65家已公布业绩的上市公司近一年实现1224亿元营收,但净利润仅4亿元。
在经历了前几年的资本狂热后,行业已进入存量博弈和强者恒强时代。市场也在回归理性,资本进场愈发谨慎,更偏向于投资处于发展期和成熟期的平台机构。
编辑:李雪娇
(来源: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