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家里曾经腌咸菜的盆盆罐罐、储水储粮的大水缸吗?如今城市里已经很少见了,然而,在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东北部山区一个叫贾掌镇东兴村的偏僻山村里,仍有一群捏缸人,依然保留着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手艺,用手工制作水缸。在这里,从一块泥巴到一口大缸,是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坚守,如今还成为了带动当地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只有吃苦磨练,才能让技艺炉火纯青
走进东兴村,可以看到建在半山坡上的捏缸工坊,从坡下一直到窑前,路两旁都是酒缸、醋缸、酱油缸,工坊前的空地上更是被大缸占满。在简陋的制坯房里,淘泥的、揉拌的、制坯的,匠人们不停地忙碌着。他们的带头人翟阳兵,是长治市上党区东兴大缸第八代传承人,他的家乡东兴村盛产耐火土,可用于烧制陶土器皿,也正因此,很早之前东兴村的先辈们就摸索出了捏缸、烧缸的技艺,用于养家糊口,并代代传承,成为远近闻名的手艺村。据村里两位80多岁的老把总马双超和晋来宝介绍,最兴旺时,东兴村有十盘轮子在转动,因为缸的品种齐全,从日常使用的小盆小罐、储水储粮的水缸粮缸,到酒厂醋厂用的最大号发酵缸,都能造出来,而且品质过硬,销路很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村里从事缸窑生产的人几乎占到全村的八成,制缸成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做一口好缸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经过开陶土、备陶泥、捏缸制坯、上釉、晾缸、装窑、烧制等十几道工序,达到身正、口圆、里外光滑的质量要求。“这是一门很辛苦的手艺,成品的质量好坏全凭手工操作的熟练度和精准性。”与每一个捏缸人一样,翟阳兵从16岁起就开始入行当学徒,每天凌晨四五点起床,到晚上十点多才收工,一天下来身子都累散架了。当学徒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揉泥时要把泥揉得像面团一样软硬适中,制坯要将器物形状捏制得厚薄均匀、口沿圆滑,搅轮则要根据捏缸的手劲大小随时调整转速,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凝聚着长年累月的艰辛,只有每一道工序都熟练掌握,才能成为一个团队的带头人——把总。东兴村的捏缸师傅非常有名,不但在本村传承技艺,还经常外出授艺带徒弟,近到长治、孝义、潞城,远到浙江、河北等地,都有东兴村捏缸师傅的身影。
东兴村最为出名的是大号陶缸——东兴大缸,捏制一口东兴大缸并非一人所能,需要5个人配合才能完成,按工种分为把总、搅轮(即控制坯料在轮盘上转动的速度快慢)、端缸、撒晒、揉泥。“团队成员需要常年合作,配合默契,才能捏制出合格的半成品入窑烧制。因为是炭火烧制,成品率也不可能达到百分百合格。师傅常说,学艺首先要学做人,要认真对待自己手中的活计,要和睦身边的同伴,只有吃苦磨练才能让技艺炉火纯青,只有和同伴默契配合才能有合格产品。”翟阳兵说。
干回老本行,重塑东兴大缸品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提高,城市家庭用缸数量越来越少,东兴村的捏缸人也随之减少,手工艺的传承也变得艰难起来。目前东兴村能全部掌握制缸技艺的师傅只有3人,年龄都在60岁以上。
为了不让这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消失,作为东兴大缸第八代非遗传承人,翟阳兵思考了很久,决定干回老本行,重新捡起青年时代学习掌握的技艺,争取让传承悠久的东兴大缸焕发青春。“一项产品只有有市场需求,才会有生命力,要不然就成为展览馆里死的技艺。”经过考察,翟阳兵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厂、醋厂、酱油厂对传统大缸的需求反而增加了。
为了重现当年兴旺的捏缸场景,翟阳兵投资扩大了工坊,并配合环保要求,改传统的炭烧窑为电窑。与此同时,他还将村里的老师傅们请来作为技术指导,高薪招聘年轻人进厂学习手艺,手把手教他们学习捏缸、烧缸等的各道工序。
2015年,翟阳兵又创办了年烧制能力在26000口大缸的山西焱垚鑫陶业有限公司,用新技术复原传统手工艺的辉煌。同时,为了开拓市场,他还利用各种宣传渠道重塑东兴大缸的品牌,目前年销售额已达上千万元。
此外,当地政府也对东兴大缸非遗传承投入了专项扶贫资金,让全村160多户贫困户从中获取扶贫受益。今年61岁的陈保庆就是受益人之一,陈保庆家里人口多,经济收入单一,主要靠种地为生,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5年新厂建成后,翟阳兵安排他到东兴大缸厂当了一名制坯工,每月4000元左右的收入,让陈保庆对新生活充满了信心。如今非遗传承已经成为东兴村致富的新希望。
“手工制缸技艺在过去的历史里,有着大量的故事与人文积淀,又在今天的传承中散发着新的魅力。”翟阳兵表示,有信心带领东兴村重现东兴大缸的传奇故事,将这门千年的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