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正在咽下自己造假的苦果,上市仅13个月就被退市。美国时间6月29日,瑞幸咖啡股票在纳斯达克正式停牌,进行退市备案。
29日,正值午休时间,记者共走访了4家瑞幸咖啡店,并在店内各停留了20分钟左右。虽然店员都表示订单量没什么太大变化,但记者只是偶尔看到有一两个顾客来店里取咖啡,并且没有看到有外卖员到店。工作人员表示,股票退市跟我们门店应该没有太大关系,门店照样开,就是开得少了。
此前瑞幸咖啡表示,“全国4000多家门店将正常运营”。从线下实体店走访来看,运营层面确实如声明所说并没有发现大规模撤店现象。另外公开数据显示,瑞幸咖啡直营门店数已达到4507家,仍是国内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
退市已经无力回天了,可瑞幸咖啡的内部斗争却才刚刚开始。6月27日,董事会要求董事长陆正耀辞职。随时而来的是黎辉、刘二海两位对其争夺瑞幸的控股权,同时瑞幸咖啡还要面对来自中美两地监管机构的行政处罚,以及面对股民的集体诉讼。本次瑞幸咖啡预计赔偿金额将会超过百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700亿元。
瑞幸门店照常运营,但资本神话即将迎来“剧终”。在6月28日最后一个交易日,瑞幸咖啡的股票出现断崖式下跌。最终收盘价为1.38美元/股,股价较前一日腰斩,下跌54%,市值仅3.47亿美元。此前,瑞幸咖啡股价最高达到51.38美元/股,市值一度超123亿美元。股价闪崩后,瑞幸咖啡的市值仅剩下零头。
无论是快速开店扩大规模,还是疯狂补贴吸引用户,瑞幸咖啡扩张的本质实际上和过去许多中国互联网公司没有什么区别:烧钱。但是,瑞幸咖啡自己的总结,他们的模式是“以技术为核心的颠覆性的新零售模式”。
在几乎所有的公开场合,公司董事长陆正耀和CEO钱治亚都不遗余力地向外界宣扬这种模式的优越。
“实际上,咖啡行业里,不管你的设备再好再先进,还是需要人的操作,其实在人工成本上节省的并不多。”上述咖啡行业人士表示,“快速扩张的背景下,会增加大量的设备、房租等资金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
作为一个主要依赖咖啡饮料销售的企业,瑞幸咖啡需要不断增加咖啡的销量和用户,来论证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但直到目前为止,瑞幸的策略是使用更大的折扣来吸引更多消费者,折扣水平是其价格敏感用户的关键驱动因素。当该公司提高产品的折扣时,用户会增加支出;当该公司想通过降低折扣水平来“提高价格”时,用户的活跃程度就会下降。
更为糟糕的是,瑞幸目前为止并没有类似星巴克的会员程序和积分系统,这就意味着用户不会通过频繁的消费获得任何益处,反而那些消费较少边缘用户会得到更大的折扣,也就是“大数据杀熟”。
这就意味着,要么持续补贴这些用户以获得销量,要么牺牲销量换取更高的单杯收入,两者无法得兼的情况下,瑞幸“跑马圈地”获得的市场占有率,将无法给公司带来持续增长的营收,这样的商业模式注定难以持续。
在瑞幸疯狂扩张的三年里,鲜有对其“咖啡市场童话”故事的拷问,甚至连他们自己、投资人和各种行业分析机构,都相信中国存在着一个注定快速增长的咖啡市场。
在这样一个咖啡市场里,一个秉持着中国互联网行业无往不利的“烧钱扩张”模式的企业,和那些苦苦寻找“下一个风口”的资本,是天作之合;被各路资本加持的瑞幸咖啡,来不及寻找自己商业模式中的缺陷,在一轮又一轮融资后,仓惶上市,直到造假事发,留下了一地鸡毛。
来源:央视财经、中国新闻网、都市快报、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李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