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采购规模达数百亿元的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产生拟中选结果。
据报道,本次采购共有189家企业参加,产生拟中选企业125家,拟中选产品191个,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53%,最高降幅95%。
从药品种类来看,拟纳入56个品种、涉及300多个品规,治疗疾病种类涉及到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类疾病等。
与第二批国家集采相比,第三批采购规则也做了微调优化,最大可中选企业数量从原来的6家,进一步增加到8家。
跨国药企“大撤退” 国内药企进入“价格厮杀战”
根据20日公布的《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公示》,此次集采共有55个品种采购成功,药品品种数量接近前两批之和。除了药品品种数量远超前两批集采,此次药品的拟中选价格之低廉也引发关注。
以糖尿病常用药二甲双胍为例,此次集采中,二甲双胍片0.25g品规方面,重庆科瑞制药报出0.015元/片的价格,单片价格最低,降幅超过90%。
对于广大患者来说,这无疑是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接受媒体采访时评价称,第三次国家集采一次就有55种药物中标,对未来提高药企集中度,规范药品流通环节,建立医保药品的支付标准,改善医院用药目录,提高患者用药可及性,降低医疗费用起到了很大作用。
以往,不少跨国药企的原研药品种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此前两批集采,外资企业的药价降幅一直都受到高度关注。
不过,本次集采,跨国药企却出现了集体“大撤退”现象,不少企业已“出局”。
从公示结果看,外资方面,仅有卫材的甲钴胺片、优时比的左乙拉西坦注射用浓溶液、辉瑞的利奈唑胺片等原研药中标。
以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为例,根据wind医药库数据,2019年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剂国内样本医院销售额为9.13亿元,作为原研药厂的拜耳销售收入占比约为 96.08%。
但本次集采中,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由天津红日药业与湖南爱科制药中标,原研药厂拜耳出局。其中,天津红日与海南爱科分别报价32.8元、35.27元。
通过本次集采结果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原研药因为跨国药企出于对自身的发展考量主动在集采中出局,促使国内仿制药的替代开始呈上升趋势。对此业内预计,随着带量采购走向常态化,在接下来的集采中,如果外资企业继续放弃集采市场,这势必会加速仿制药行业的集中程度。
药品降价还要注重保质
“合理的药价”在世界各国往往含有兼顾价格、质量的含义,在质量有保证的情况下,“居民买得起、企业有利润、医保可承受”是各国药品博弈定价的通用法则。但从供给侧来看,长期以来,我国药品生产厂家多达4000多家,流通环节多,药品集中采购制度也只招到一个“天花板价”,并且越招越高。
由于竞争激烈,大量药品靠回扣带金销售,不是靠药品质量赢得市场。国外专利期内的原研药价格高昂,即使过了专利期,其价格依然受到“高质理应高价”的“超国民”保护,国外司空见惯的“专利悬崖”在我国迟迟未现。这些状况需要改变。
实行带量采购,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和以市场为主导的药价形成机制,降低群众药费负担、规范药品流通秩序,让老百姓用上好药、治得好病。以往的药品招标,只招标价格,而没有数量,带量采购则在招标的时候就承诺药品的销量,“带量采购,以量换价”。可以说,带量采购就是充分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在政府主导下,以市场手段倒逼合理药价“现形”。
“国家组织的药品集中采购保证质量,解决了原来集中采购没法带量、及时回款的问题,配套政策到位,以集采为突破口,实现‘三医’联动,仿制药替代原研药效应逐步显现。”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史录文说,由于仿制药价格下降,质量有保证,患者使用一段时间后,越来越放心,对仿制药需求开始增加。
随着一致性评价不断扩容,国内大企业主动树立仿制药形象,促进企业不断整合,形成市场品牌效应。国内企业有更多精力专注研发,在保证仿制药品牌的条件下,推动民族工业由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化。
来源: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网、中新网、制药网
编辑:李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