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海
烟草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其附加值高、需求弹性小,是一国税收的重要来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9年全年,烟草行业完成卷烟产量4610万箱,同比减少2.54%;商业销量4742.4万箱,同比增长1.47%;商业销售额12376.18亿元,同比增长6.41%。虽然国内市场平稳,但中国烟草在国际市场上品牌集中度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等问题突出,与四大国际烟草跨国公司相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影响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尤其是加入WTO之后,烟草市场开放、国际控烟公约施加压力越来越大,给中国烟草“走出去”战略带来巨大挑战。
沿线国家蕴藏广阔市场空间
根据地理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共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烟草消费习惯和贸易形势各有不同。
东南亚各国吸烟人口众多,烟叶资源丰富,卷烟消费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而且除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之外,其他国家的烟草市场并没有被四大跨国烟草公司实际控制,各个国家的烟草发展呈多样化特征,虽然混合型卷烟分布较广,但是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家的烤烟型销量突出,超过了50%,本地烟草企业虽发展较落后,但受政策保护等影响,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中国烟草海外投资环境较好,是“走出去”首选之地。
西亚地理优势明显,近年来,中国在此务工人员众多,是中式卷烟出口的重要潜在市场,而且西亚当地卷烟工业欠发达,卷烟消费大量依靠进口,年轻吸烟群体迅速增长,市场进入难度较低,中国烟草品牌具备一定竞争力。北非的埃及市场虽然被东方烟草实际控制,但国内政治风险较大,贸易出口存在风险,其他非洲国家与中国关系亲密,是中国烟草“走出去”的广阔天地。在西亚与北非的投资,应该在关注政治风险的基础上,加强本地消费习惯研究,提供符合本地需求的卷烟产品。
南亚各国吸烟人口众多,但是本地烟草企业市场份额较大,是国际烟草公司竞争的重点地区,对国内卷烟出口来说,属于机会型市场,应该谨慎研究,适当投入。
中亚国家及蒙古吸烟率普遍较高,但是市场实际被跨国烟草集团控制,虽然我国与其贸易频繁,但是卷烟市场仍属于机会型市场,投资需谨慎。
中东欧在“一带一路”沿线中属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卷烟市场稳定,品类齐全,且本地区国家对烟草控制度较高,卷烟市场被四大跨国公司实际控制,对中国卷烟出口来说并不属于机会市场。
提高卷烟“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
加强制度创新,完善专卖管理。随着加入WTO的不断深入,外国烟草进入本土的压力势必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中国烟草应该及时加强制度创新和研判,完善专卖管理制度,守住本土卷烟市场。一是充分利用WTO非歧视性贸易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等,灵活运用特定条件下的不履约条款,如“祖父条款”,优先使用国内立法权,完善专卖管理法律法规。二是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如日本虽然名义上取消了专卖制度,但仍可通过立法对烟草产品实行严格管理,加强进口限制,制定针对打击走私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卷烟反倾销的监管,减轻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三是继续加大中式卷烟的研发力度,关注混合型烟草发展动态,巩固中国烟民消费习惯,减少外来品牌冲击。
充分研究国际消费者习惯,优化提升产品结构、质量。消费者习惯是烟草产品能否获得市场认可的关键,不同地区消费者的习惯也不相同,因此,中国烟草“走出去”尤其是走进“一带一路”市场,必须加强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消费群体习惯的研究,根据不同消费者偏好,从产品外观、吸味等方面进行设计和改进,实现有针对性地投放和拓展市场。此外,在国际市场品牌培育阶段,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对不同产品的市场表现进行跟踪和反馈,为产品的改进和品牌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完善营销渠道,强化品牌建设。一是积极探讨境外网络并购,在“一带一路”中政商关系友好稳定、民间交往频繁的国家,直接或联合收购当地烟草销售网络,实现对市场的迅速布局和进入,提高中国烟草品牌在当地市场的占有率;二是积极开展跨国直销,在符合出口国烟草销售规定前提下,积极与进口国商场对接,设立专卖店或专柜,进行跨国直销,减少流通环节,节约物流成本,间接提升中国烟草产品品牌知名度;三是推行品牌合作,积极寻找与当地品牌的合作生产和捆绑销售,实现互利共生、利益共赢。此外,为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烟草企业必须强化自身品牌建设,严格控制牌号规格,以中烟国际作为主要牵头人,整合本土品牌优势资源,提高品牌集中度,着重培育几个“走得出去”的卷烟牌号,避免大量品牌盲目投入造成市场分散,进而提高卷烟“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