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车企芯片开始出现短缺。如今,全球汽车产业“芯荒”仍在进一步加剧。
在中国市场,“汽车芯片短缺问题,将对2021年一季度的生产造成很大影响,甚至会继续波及二季度的生产。”
日前,蔚来汽车宣布,由于半导体短缺,公司决定自3月29日起将合肥制造工厂的生产暂停5个工作日,“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交付量将降至1.95万辆”,而此前该预期为2万至2.05万辆。
在海外市场,大众、丰田、日产、福特等知名跨国车企均不可避免受到冲击。“韩国现代汽车因为芯片短缺问题,将从4月开始中断生产”;本田汽车由于各种供应链问题,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大部分工厂停产时间延长一周;丰田汽车也表示,将削减其在美国肯塔基州、西弗吉尼亚州以及墨西哥工厂的产量。
业内人士认为,新冠疫情导致智能手机、电视和计算机所需的芯片订单激增,一定程度上了抢走了汽车行业所需要的芯片。此外,国外车载芯片近期供应状况频出也是重要影响因素。2月13日晚间,日本地震导致全球主要芯片供应商——瑞萨电子生产受到影响;2月中旬,美国德州寒潮引发大面积停电,半导体厂商三星、恩智浦、英飞凌等被迫停产;3月19日,瑞萨电子工厂发生严重火灾,一部分车载芯片生产线停止运行……
针对芯片短缺问题,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李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造成芯片产能不足、产品断供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需求侧方面,在5G、人工智能等带动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加速落地,推动芯片需求快速增长;
供给侧方面,由于芯片生产线建设所需投资不断增长,导致近些年全球半导体产能增长缓慢,叠加疫情等因素又造成芯片短期供给中断;
供应链方面,受国际贸易影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防范断供风险都在增加库存,无形中进一步加剧了芯片的“抢购”。
记者注意到,自去年底以来,动力电池主要原材料锂、镍、钴的价格也持续飙升,使得电池制造成本增加,愈发影响到新能源车企的整体利润。
上述种种给原本是“电动车快速发展元年”的2021年,带来了更多不确定因素。
近日多部门接连发声,加大对芯片产业的政策支持。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将主要聚焦集成电路、软件、高端芯片、新一代半导体技术等领域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基础研究,利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给予支持。
工信部表示,中国政府将对芯片产业在国家层面上给予大力扶持,共同营造一个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对于汽车缺“芯”问题,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日前表示,一方面,要着眼当前供应问题,充分挖掘存量芯片和现有产能资源潜力,努力保障产业平稳健康运行。另一方面,要加紧长远战略布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技术标准规范,提升测试验证能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
地方政府近期也在密集展开部署。
3月11日,珠海高新区发布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引进培育产业人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保障产业发展空间、支持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支持产业创新环境发展等措施。
3月21日,江苏召开集成电路产业强链专班工作推进会,提出重点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扶持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进一步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产业要素,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项目的精准支持力度。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经济参考报
编辑:李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