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产 业 >> 能源 >> 浏览文章

河北保定: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建设低碳品质之城

2021-11-04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记者 张军红   加入收藏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党中央着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部署。近年来,河北保定市积极推动践行这一发展理念,在9月8日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中,保定占据5个席位。11月4日,《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从保定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今年9月底,保定电网光伏装机344.2万千瓦,占新能源装机总量的80.35%。特别是分布式光伏,自2014年以来,装机容量平均年增速达283%,目前装机容量达到207.2万千瓦,渗透率已达43.82%,位居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地市级供电公司第3位,规模超集中式光伏。预计到2025年,保定电网新能源装机将突破900万千瓦,占电源总装机的60%,分布式光伏渗透率达64.29%,位居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地市级供电公司首位,电力系统中的转动惯量由高到低加速演进,终端负荷特性由传统的刚性、纯消费型,向柔性、生产与消费兼具型转变。预计到2030年碳达峰时,新能源装机将达1300万千瓦,占电源总装机的65%。

国网涞源县供电公司员工巡视光伏电站发电情况。翟文涛 摄影

9月7日,国网涞水县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到娄村镇光伏电站巡视设备、排查隐患,保障光伏设备运行可靠。张宏伟 摄影

分布式光伏大规模、快节奏接入配电网,不仅给运维检修带来新的问题,也给设备承载能力带来极大挑战。对此,国网保定供电公司设备部主任郭猛表示,为应对这种局面,国网保定供电公司从监测预判、协同处置、零感知检修三方面采取了措施。首先是建立全景监测平台,全面监测“站-线-变-户”负荷情况(配电自动化和供服系统),一旦发生设备故障或有重过载情况,系统自动派发工单。常态化开展负荷预测,周期性排查有可能过载的设备,确保问题及早发现。其次是公司内多专业协同联动,问题发现后勘察、设计、施工、接电一体化推进,力争故障不过夜、过载不隔天,2021年截至目前,国网保定供电公司已实施了37项配网补强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9亿元,改造线路795公里、新增配变418台、新增容量121兆伏安。与此同时,还要持续强化服务意识,优先采用不停电作业、零感知作业等新手段提升社会获得电力感受。今年已开展高压带电作业738次、低压带电作业204次、零点作业91次,保证了5600余户光伏用户不间断发电,接下来,国网保定供电公司将以补强配电网为立足点,继续全力提升设备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在国网保定供电公司副总经理王强看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电网规划和建设,而是发电、电网和用户的有机结合,需要打通各个环节,最终实现源网荷储(也就是电源、电网、负荷、储能)深度互动。

具体而言,从发电侧来看,未来将有60%以上的发电量为风电和太阳能发电,10%以上为核电,10%以上为水电,还要有10%以上的燃气、煤电灵活调峰机组以及氢燃料电池发电。可再生能源大发展和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化是发展趋势,新的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匹配,这也就要求电网企业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储备,跟上快速发展形势。

从用户侧来看,未来负荷侧的电能替代规模也会越来越大,需要解决供需互动和多能协同两个问题。供需互动是电力市场机制、数字化技术与电网的深度融合,用户侧需要积极参与,目的就是消纳新能源。许多现在的示范项目将来都会变成现实,形成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随着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大规模新能源汽车充放电设施参与供需互动以及地区性的调峰调频就有可能实现。多能协同就是要打通电能和其他能源的协同,比如车联网实现了电和交通领域的协同。家庭可以利用智能家电参与市场化的需求侧响应,或采用措施在用电低谷期多用电,通过电制热制冷的方式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期再加以利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削峰填谷,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新能源的消纳。

从电网侧来看,传统的电网管理模式和现有调度运维技术,与未来高比例新能源、高电力电子和供给侧、需求侧双随机的新型电力系统不相适应,亟需进行与之相适应的变革。鉴于保定新能源渗透率高、发展快、问题典型,且分布式新能源和电网运行管理基础好的先决条件,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保定设立了新型电力系统有源配电网综合试点,开展新型电力系统电网管理以及运营技术的探索实践和先行先试。

文/《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张军红


0
上一篇: “双11”别拿低碳当噱头
下一篇:纬湃科技天津研发中心投入使用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