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以下简称《海牙协定》)在中国正式生效。截至5月1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已收到外观设计国际申请141件。国家知识产权局表示,相关数据还在保持持续增加的态势,表明中国企业正在积极使用海牙体系来开展全球产品市场布局。
《海牙协定》是用于保护工业产品外观设计的一项国际条约,与《商标马德里协定》和《专利合作条约》共同构成工业产权领域的三大业务体系,由WIPO统一管理。
《海牙协定》最早于1925年在荷兰海牙缔结,历经多次文本修订,其缔约方不断增加,影响力日益扩大。我国所加入的是《海牙协定》1999年日内瓦文本。2022年2月5日,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来华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期间,我国正式提交了《海牙协定》加入书。生效后,我国成为“海牙联盟”的第77个成员。
通常情况下,当企业开展产品全球化布局时,需要准备多份不同语言的外观设计申请文件,分别向各个国家提交申请,并按照各国审查机构的要求进行审查和注册登记,这种程序的投入时间、资金成本都很高。
当企业所在国加入《海牙协定》后,申请人只需提交一份国际申请,就可以在相关缔约方寻求外观设计的保护,极大方便了申请人,提高了注册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注册成本。
《海牙协定》的规则与中国外观设计的审查规则差异较大,申请程序也并不相同。为积极应对协定生效带来的新变化,国家知识产权局各相关部门一直在加快筹备,并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展开多轮磋商,认真做好协定生效实施后的衔接和准备工作,以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审查工作助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海牙协定》在中国生效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相关统计显示,近年来,全球工业外观设计申请量逐年增长,而主要增长来自中国创新主体。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申请人寻求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
据统计,2020年,中国申请人通过其他缔约国家的常驻经营机构,向WIPO国际局提交的申请量已在海牙体系全球申请量排名中位居前十,这表明中国创新主体具有强烈的外观设计保护需求。
《海牙协定》生效首日,共有49家中国企业提交108件外观设计国际申请。其中,国家知识产权局收到我国申请人提交的外观设计国际申请58件,由中国申请人直接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交的外观设计国际申请有50件。
编辑/寇佳丽 谭冉
资料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知识产权报、经济参考网、光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