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上午,以“汇聚青商新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新动力”学员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合作对接会成功举行,45位“新动力”计划学员企业家参与此次交流活动。
全国人大代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传达学习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并详细介绍了江苏产研院建设运行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情况。
围绕《传达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如何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主题,刘庆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撑江苏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自2013年12月成立以来,江苏省产研院不断探索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构建了集研发载体、创新资源和产业需求为一体,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生态。以建设高水平研发载体为目标,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建有研发载体77家,研发人员合计超过12000人。在高质量链接创新资源方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江苏种类齐全、体量巨大、高度活跃的产业作为基础,架设全球创新高地与江苏的桥梁。在解决龙头企业真需求、助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与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推动其开展行业战略研究和制定技术路线图,凝练企业出资解决的真需求。
十多年来,作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江苏产研院不断加强研发机构治理,保障研发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激发科研人员内在创造力;专业化引进高水平团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人才;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模式,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通过“拨投结合”机制支持重大项目实施,培育未来产业,对引领性、原创性技术支持渠道和容错机制的缺失;通过创造“众筹科研”模式,对产业重大共性难题集中梳理、发起联合攻关;通过建立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揭榜挂帅解决技术需求、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式支持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开展集萃理工特色教育,构建以“创新、创业、工程”以及交叉融合为特征的“集萃书院”教育体系。
江苏省产研院深度参与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的建设。国创中心自2021年揭牌运行以来,在研发机构治理、人才团队建设和财政资金支持创新发展等方面探索实践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举措;在一体化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一体化对接企业重大技术需求和一体化跨区域联合攻关等方面也积累了众多实践案例,为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和转化服务。
共青团江苏省委副书记李晓明主持活动,对江苏产研院对此次对接活动的支持表示感谢,对参加活动的学员企业家表示欢迎,并寄语企业家要抬高站位、拓宽视野、拥抱创新,更加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定发展信心,全力以赴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努力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贡献青企力量。
江苏省产研院/国创中心信息技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事业部负责人分别分享了江苏产研院/国创中心战略新兴领域布局及关注方向,介绍了产业基础、研发载体、创新生态、实践案例等发展优势,期待与企业家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共同打造技术融通创新崭新路径。
随后,各企业家代表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围绕企业发展、研发创新、产业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度交流。
活动中,企业家共同参观了江苏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馆。该展馆按照“中国唯一、世界领先”的标准进行设计和装修,综合展示了江苏省近年来产业发展成果和未来规划。在参观全省各领域龙头企业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位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455件重大创新产品时,学员们发出赞叹之声。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江苏青年企业家代表,要勇于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向着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以青年力量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据悉,“新动力”计划由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委人才办等8个部门联合实施,在全省遴选218名领军型、809名新锐型青年企业家作为培养对象,推出8项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服务举措,为青年企业家成长和企业发展壮大赋能。近年来,“新动力”计划推动了一批企业和青年企业家发展壮大,逐渐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中崭露头角、走向前台。
(文/赵菊 图/赵学梅 谢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