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产经 >> 浏览文章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暖侨聚力共发展

2024-11-18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侨胞多,是知名侨乡。据统计,自1936年上海吴淞机厂迁址戚墅堰以来,有大量海内外专家和沪上工人定居于此,他们的后代大多出国留学,移居国外,广泛分布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目前共有侨胞、归国侨眷415名,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侨情分布特点。

近年来,戚墅堰街道侨联推出一系列创新服务举措,用实际行动暖侨心、惠侨益、抚侨情。

暖侨心,让海外子女放心

“回家之后看了又看,暖心服务让我决定留在这里。”在美国生活了28年的侨胞尚小洁因国内父母年事已高,2023年选择叶落归根。刚回国时,由于环境陌生、加上自身没有医保,尚小洁在日常生活和照顾父母上遇到了困难。戚墅堰街道侨联及时介入,第一时间帮忙联系养老机构,同时协助尚小洁办理了居民医保。

戚墅堰街道自主开发“侨见戚墅堰”智慧侨务平台,提供网络不掉线、邮寄不高价、问诊不排队、调解不出户等涉侨惠侨服务。住在戚墅堰街道站北社区的张绪光和窦祖敬是空巢老人,儿子因为工作原因长期驻扎海外。站北社区2023年为他们上门安装了第一批的智能“感应门磁”,可以通过监测门的开关次数,判断老人们的行踪,方便关注老人健康安全。

2023年下半年,街道陆续设置了几处老年人助餐点,归侨老人黄卓坚每天来就餐点吃饭,解决了她一个人独居无法做饭的苦恼;侨眷吴华英因为身体不便无法出门,戚大街的社区工作者每天轮流去东方社区的助餐点,取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家中。街道侨联还为辖区内有需要的侨界人士安装了烟感、门磁等适老化设备,同时组织街道同心联盟爱心商家为归侨侨眷提供免费的测量血压、理发等服务,让老人安心、海外子女放心。

聚侨力,维系好情感纽带

“今后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要忘记‘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在今年春节的戚墅堰牌楼巷年货大集上,一位白发苍苍的马来西亚华侨抱着首次回国的小外孙,在重新修建好的牌楼前久久伫立,述说着牌楼的老故事。

“我从未如此为自己所做的工作而自豪。”在现场的街道侨务工作者孙江说,牌楼巷毗邻大运河,是戚墅堰发展的时代见证,也是海外侨胞心系家乡的情感纽带。在经过精心改造后,存于老一辈回忆中的老牌楼故地重建,成为海外侨胞回“戚”后的首站打卡点。

“侨见戚墅堰,花苑同心苑”是街道侨务工作的一个品牌。各社区也分别组建了自己的归侨侨眷联系群,组织志愿者定期电话或上门,为老归侨侨眷提供读书读报等陪伴服务。同时与常州“妗娥工作室”等平台合作,打造“传统文化+”等系列活动。

共发展,众人拾柴火焰高

“终于有了一个家门口的公园了,出去散步不用愁了,这要好好谢谢张师傅。”“是啊,为了口袋公园的事儿,他一直忙前忙后,连座椅的布局和设计样式都是他整的。”在工房区的改造过程中,侨眷张师傅建议改造家门口的空间作为口袋公园,并全程参与项目的建设。

“孩子刚出国那会儿,我还担心日子无聊。侨联找到我之后,我又找回了当年的干劲儿。”张师傅说。

在街道的侨法读书角,侨联集合司法条线、各社区律师团队、法律民生群、归国留学生等,常态化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归国留学生党员葛玲熟悉知识产权业务领域,成为社区及居民知识产权的咨询员,为出国留学的家庭免费作规划和指导。

依托特色阵地建设,戚墅堰街道近年来征集了一批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金点子”。“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天然气入户改造”等一批涉侨“微心愿”,均已得到落实。街道创新打造的“三同护侨”涉侨解纷工作法,2023年作为常州唯一辖市区案例获评全省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常戚轩)


0
上一篇: 茶饮咖啡市场内卷加剧,顺丰同城如何助力品牌突围?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