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八月,遍地生“金”。在湖北孝昌县陶沟村的千亩花生田里,一颗颗饱满的花生破土而出,铺就出一幅灿烂的丰收画卷。田间地头,农户们忙碌的身影与金黄的果实交织,喜悦的笑语随秋风传遍乡野。这不仅是一场自然的丰收,更是乡村振兴路上汗水与希望的双重馈赠。
(图为陶沟村花生种植基地)
破局之路: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那时候各种各的,雨一来,花生来不及收就发芽,一年辛苦全白费。”回忆起从前,李大爷不禁摇头。
花生的丰收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曾经的陶沟村,花生种植零星散落、品种参差、技术滞后,“雨一来,心就慌”是村民们最深切的焦虑。每到收获季节,农户们最怕的就是连绵阴雨——花生一旦不能及时收获晾晒,很快就会霉变发芽,一年的辛苦便打了水漂。
峰回路转,陶沟村的花生种植迎来了转机。孝昌县党委积极构建“党组织+合作社+农户”三方联动机制,引进“潍花8号”等高产品种,组织农技专家下沉指导,推行土壤改良,并给予每亩300元的产业奖补,同时将花生纳入农业保险,彻底化解了农户“怕种多、怕天灾、怕滞销”的困境。
(图为陶沟村花生丰收场景)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种植户王大姐激动地说,“专家到地里教我们科学种植,还有补贴和保险,现在咱们种花生心里有底了!”
这一系列举措,将外部帮扶扎实转化为农户自我发展内生动力,使“小花生”真正成为乡亲们致富的“金豆豆”。
收获革命:机械化“红流”守护丰产“金黄”
丰收的果实更离不开高效的采收。今年,陶沟村的花生收获季迎来了一场“技术革命”。孝昌县烟草专卖局“三度”志愿服务队不仅带来人力,更带来了机械化采收的新方式。志愿者们协调引进的“新型花生收割机”在田间大显身手,这些机械能够一次性完成挖掘、去土、输送和集箱作业,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近5倍,极大地减轻了农户的劳动强度。
(图为花生收割机正在田间作业)
对于独居老人,志愿者们更是实施了“一对一”的精准帮扶。从机械化采摘、去土到装袋,志愿者们全程协作,确保丰收成果颗粒归仓。
“以前收花生全家老小要忙活好几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好了,机器在地里走一趟,花生就干干净净地出来了,志愿者还帮我们装袋搬运,真是太感谢了!”叶奶奶望着院子里整齐码放的花生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机械化采收不仅提高了效率,更减少了收获过程中的损失,让丰收的喜悦更加实实在在。
(图为志愿者收装晾晒的花生)
(图为志愿者扎捆封口)
点金之术:一颗花生的“七十二变”
“我们的花生酱香浓可口,没有任何添加剂,家人们可以放心购买!”直播间里,主播正卖力地推介产品,订单量持续攀升。
(图为红米花生)
在当地烟草部门的支持下,村里建起了花生加工坊,开发出花生油、花生酱、麻辣花生、花生酥等深加工产品,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这些产品通过“知音助农”直播间销往全国各地,主播们热情地展示着花生的各种吃法和制作工艺,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下单购买。
如今,陶沟村的花生早已不只是初级农产品,而是通过“花生+电商”多元融合,变身成为广受欢迎的特色商品。
从“传统种植”到“机械化采收”,从“单一卖原料”到“多元融合发展”,孝昌县陶沟村的花生产业正在发生美丽蜕变。志愿“红”守护丰收“金”,政策与科技的双重赋能,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不仅是一颗花生的逆袭,更是一条凝聚政府、企业、志愿者与农户合力,共同绘就的乡村振兴共富之路。金色的丰收,正点亮一个个朴实的梦想,也为新时代的乡村故事写下了温暖的注脚。(孝昌县局 朱奕枫 李云杰 毛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