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产 经 >> 浏览文章

潮汐定界:平潭海岸带修复的法治突围与自然密码

2025-10-10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平潭作为福建第一大岛,其海岸带生态修复工作关乎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在推进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在探索中借鉴他山之石,积极寻求突围路径。

一、困境:陆海夹击下的治理挑战

(一)法律界定模糊加剧修复难度

平潭408公里动态海岸线与6064平方公里海域的交互作用,导致生态损害责任认定存在显著法律争议。在裕藩湾养殖污染事件中,检察机关虽通过公益诉讼推动关停12家违法养殖场、补植98.8亩防护林并清理10余吨垃圾,但因《环境保护法》与《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范竞合,责任边界始终难以精准界定。国务院“以海岸线划分滩涂与海域”的复函在实操中面临挑战——如“福建平潭案”再审裁定指出,滩涂属于土地范畴,环保组织可依据《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提起诉讼,而海域污染案件仍受《海洋环境保护法》排他性管辖,这种法律适用分歧使执法效率大幅降低。

(二)风浪盐三重绞杀技术防线

受特殊地理位置影响,平潭风力资源丰富,年均8级及以上大风日数达82.2天,平均风速维持在7-8米/秒。在如此强劲的风力作用下,传统造林技术下的植被成活率极低。同时,作为海岛地区,平潭潮汐现象规律性明显,海水倒灌引发的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尤其是长江澳等区域,土壤盐渍化程度高,对植被生长构成严重威胁。此外,风暴潮等海洋灾害频发,不仅对海岸带植被造成直接破坏,也对沿岸基础设施产生损毁风险。传统生态修复技术在应对风、浪、盐的多重作用时存在局限性,突破技术瓶颈成为平潭海岸带生态修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资金与管理机制双重塌陷

海岸带修复涉及多部门协同,但平潭实践中存在明显“碎片化”问题。资金结构显示,中央财政占生态修复投入的60%以上,地方配套到位率长期低于40%,如竹屿湾整治依赖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才得以推进。部门间信息壁垒严重,直至2023年才参照福州“水系联排联调中心”模式,建立跨部门生态修复领导小组,整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数据资源,此前因协同不足导致项目进度滞后现象普遍。

二、破局:福州治水经验的本土化转化

(一)陆海统筹的协同治理框架

福州“一闸三线”工程通过跨区域调水(年引水量4.19亿立方米)与智慧调度中心建设,为平潭提供了“水资源-生态-产业”协同治理范本。平潭借鉴其“统一规划、分段实施”思路,在君山片区构建“滩肩补沙-植被固沙-灾害防御”一体化体系,修复7.9公里岸线并提升沙丘稳定度80%以上,同步解决海岸侵蚀与生态功能退化问题。这种“工程措施+生态修复”的复合模式,使治理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40%。

(二)司法赋能的修复资金机制

闽侯创新推出的“司法修复+保险”生态修复模式,通过引入保险机构资金保障机制与司法机关监督执行力量,有效解决生态修复资金短缺与责任落实难题。保险机构的参与拓宽生态修复资金渠道,司法机关的介入则为修复责任履行提供法律保障。在解决生态修复资金与责任认定问题上的创新思路对平潭结合本地司法体系与金融环境,探索创新生态修复保障模式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三)生态-产业融合的价值转化

福州流花溪“水陆同治”后打造的生态廊道,带动周边旅游收入增长120%的经验,被平潭应用于坛南湾修复——通过清理占滩建筑、补沙100万立方米形成50米宽干滩,配套建设风筝冲浪基地,使该区域年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收入占周边村民收入的45%。这种“修复-开发-保护”的循环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

三、路径:平潭的潮汐突围战

(一)潮汐补种法:以自然之力驯服自然

潮汐补种法是平潭海岸带生态修复工作中极具创新性与科学性的技术手段,其核心在于深度研究潮汐规律,将植物生长特性与潮汐周期紧密结合,实现海岸带植被的高效恢复。

在科学原理层面,潮汐补种法充分考虑了海水潮汐运动对海岸带环境的影响。涨潮时,海水携带大量盐分淹没滩涂,形成高盐、缺氧的环境,不利于多数植物幼苗存活;而退潮后,滩涂短暂暴露于空气之中,土壤湿度、盐分浓度等条件逐渐改善,为植物种植与生长创造了窗口期。研究团队通过长期监测,精确掌握了当地潮汐的时间规律、潮差变化以及海水盐度波动数据,以此为基础筛选出耐盐碱、抗风能力强且能适应潮汐环境的植物品种,如红树林、木麻黄等。

在技术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需依据潮汐时间表,提前筹备种苗与种植工具。在退潮后的最佳时段,迅速开展种植工作。以龙王头海滩修复项目为例,工作人员会在退潮后2-4小时内,利用特制的种植设备,将培育好的红树林幼苗按科学间距植入滩涂。这一时间段内,滩涂土壤湿润且未被海水长时间浸泡,既保证了幼苗根系能迅速扎根,又避免了过高盐分对幼苗的伤害。同时,为提高幼苗成活率,项目还配套采用了特殊的护苗措施,如设置防风网、铺设保水层等,减少大风、暴晒等不利因素影响。

潮汐补种法在平潭多个海岸带区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3-5年的持续补种与养护,龙王头海滩区域的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0%提升至45%以上,形成了稳定的海岸植被群落。这些植被不仅有效抵御风浪侵蚀,减少海滩沙质流失,还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繁殖场所,促进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恢复。此外,植被的恢复改善了海岸带景观,吸引大量游客,推动当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法治保障的全链条机制

平潭检察院依据吴卫星提出的“规范竞合理论”,确立“起诉顺位+范围限制”规则:行政机关、检察机关、环保组织分别享有一、二、三顺位诉权,环保组织仅可对影响内水、领海的污染行为起诉。这一机制在“裕藩湾案”中得到实践——当行政机关未及时履职时,检察机关启动公益诉讼并推动建立生态损害赔偿专户,确保修复资金专款专用。同时引入福州“河湖长制+检察长”协作模式,实现执法司法无缝衔接,案件办理效率提升50%。

(三)产业共生的长效造血体系

平潭打造“修复-产业-社区”联动模式,在坛南湾等区域,通过系统的生态修复工程,打造高品质滨海旅游环境,吸引大量游客到访;同时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举办海洋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生态与产业的协同共生,显著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形成生态修复长效“造血”机制,为平潭海岸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四、总结:制度创新与生态智慧的平潭范式

平潭海岸带修复的实践表明,破解陆海夹击困境需法律与生态的深度协同。从“荣成伟伯案”的司法排斥到“福建平潭案”的规则突破,从传统造林的技术瓶颈到潮汐补种法的生态适配,平潭正通过“福州经验本土化+自主创新”,形成可复制的海岛治理方案。随着“一闸三线”输水工程与智慧监测系统的完善,未来需进一步通过司法解释明确环保组织原告资格,将潮汐补种等技术上升为行业标准,最终实现从“生态修复”到“生态资本运营”的质变,让“平潭蓝”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永恒底色。

本文是福建师范大学202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cxx1-2025258)阶段性成果。

作者:赖静娴,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0
上一篇: 官宣!第十九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将于11月召开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