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抱中,云南省大关县翠华烟站静立一隅,金灿灿的烟叶堆积如山,散发着特有的醇香。这座乌蒙山区深处的基层烟叶收购站,正悄然完成从传统烟叶收购点到乡村振兴综合服务枢纽的蜕变。伴随行业深化烟叶基层建设与标准化烟站创建的浪潮,散落乡间的基层烟站,正经历从传统收购站点向“多职能、重服务、强监管”综合枢纽的深刻转型。它们肩负着筑牢烟叶质量“第一道防线”,打通服务烟农“最后一公里”的双重使命。
技术扎根:从个体帮扶到体系赋能
技术服务的升级,是翠华烟站转型的核心。在大关县翠华烟站红旗村烤烟种植基地,一片片烟田波澜起伏,一行行烟垄错落有致。烟农们正忙着打孔、放苗、浇水、施药……烟苗移栽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机械打孔膜下小苗移栽技术需要注意,打孔深度为12-15厘米,随后苗根向下,将烟苗垂直丢至井窖内。”在翠华烟站组织的烤烟移栽现场会上,烟技员正向烟农们讲解新技术要点。
面对烟农最初对新技术的顾虑,翠华烟站的技术人员用实际效果消除了疑虑。玉碗红旗村烟农刘荣欣喜地发现:“今年启动了机械打孔膜下小苗移栽,现在1天10个人能干20亩,短短3天,就可以把60亩地移栽结束。”相比去年15个人一天最多完成10亩地,新技术让移栽阶段节省了50%的用工成本。
翠华烟站将“贴身服务”升华为制度化模式。实施科学谋划,广泛组织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农资、送信息、送服务活动,对烟农进行面对面技术指导。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对烤烟生产进行全程 “保姆式”服务。为让烟农全面掌握技术要领,翠华烟站组织技术人员按照责任网格分赴片区,深入到田间地头,切实做到技术指导到田、服务跟踪到户。正如烟农王代顺所说:“讲得特别细,再加上实操指导,技术掌握更全面了。”

烟农准备交售的烟叶(摄朱睿茜)
科技赋能:从传统种植到智慧生产
科技创新是驱动转型的强劲引擎。“苗是金,管是银,烘烤才是聚宝盆”“成是一炉宝,败是一炉草”。一直以来,烘烤是烟农增收的薄弱环节。翠华烟站烘烤主管王昌军,亲历了从“凭经验”到“靠数据”的烘烤变革。2024年烤季,连续阴雨导致不少烟农的烟叶烤青、烤黑,损失严重。王昌军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意识到,传统“一看二摸三闻”的老办法,已难以应对复杂气候条件下的烘烤挑战。
转机来自全省推行的“七阶段步进式烘烤工艺”。王昌军率先参加培训,把厚厚的工艺手册翻出了毛边。他在烤房里反复试验,记录每一炉温度、湿度和烟叶变化,逐渐摸清“低温调湿变黄—稳温排湿定色—控温干筋”等关键节点的控制要领。
为推广新工艺,王昌军探索出“对比烘烤法”:同一批烟叶,一半用老方法,一半用新工艺。结果令人信服——新工艺烤出的烟叶,橘黄烟比例提高近三成,均价每公斤高出2元以上。烟农李勤玖原本对新方法将信将疑,看到实打实的效果后,主动请王昌军指导改造烤房。
王昌军还牵头组建“烘烤互助组”,建立微信群实时解答问题。2025年烘烤季,他创下连续40天吃住在烤房一线的记录,夜间随时回复烟农求助。在他的推动下,翠华烟站天星片区烘烤损失率从9.14%降至6.61%,上等烟比例提高8个百分点,帮助烟农亩均增收约300元。
产业融合:从烤烟生产到多元增收
天星镇斜文村,近年来因地制宜发展烤烟产业,把烤烟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点产业来抓。通过 “内培外引” 方式,引进种植大户,培育本土人才,激发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
“烤烟种植周期短、效益好、价格稳定,一般四五月移栽,九月中旬就能全部收完。”斜文村种植大户李兴才自信满满地说:“我今年流转了土地95亩,预计能实现收益46余万元。”
为促进烤烟产量和品质提升,斜文村积极协调,引入种植大户盘活易迁户土地350亩,争取项目资金打通机耕路12公里。多次召开产业动员会、现场培训会抓实抓好生产管理和技术培训,极大地激发了烟农的积极性。
斜文村烤烟种植面积由2021年的400亩发展到今年的1000余亩,土地流转费从原来的50元每亩增加到现在的150元每亩。“我们从烤烟育苗、起垄、移栽、揭膜、培土、除草、烘烤等过程都有参与,不仅学到了技术,一天在家门口就能挣120元,加上土地流转资金,一年下来收入还是不错。”就近务工的村民杨明春一边手里忙活着一边高兴地说道。
据斜文村党总支书记李兴红介绍,2023年,斜文村种植烤烟850亩,实现收益419.83万元。2025年,烤烟种植面积突破了1000亩,预计可实现产值500余万元,带动本地村民300余人就近务工,实现劳动力务工收入达250余万元。

天星镇烟农喜获丰收(摄朱睿茜)
使命担当:从日常服务到应急守护
极端天气是烟农的“心头大患”,翠华烟站始终是最坚实的依靠。大关县气象台2025年8月3日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过去1小时,大关县翠华站出现27.0毫米降水,预计未来6小时,翠华等乡镇将出现暴雨。面对山洪、地质灾害风险,翠华烟站积极配合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防暴雨工作,指导烟农检查农田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翠华烟站不仅是技术服务的提供者,更是烟农利益的守护者。烟技员深入探索,对烟田打孔机械进行了小改良,在打孔钻头上方焊接了一截长55厘米的钢丝,在打孔的过程中能够精准测量烟苗株距,既轻便又精准,不仅省劳动力,还让烟农烤烟移栽方式“更进一步”。
“今年通过采取机械打孔膜下小苗移栽技术,烟苗移栽时间相比之前缩短了近1/2,烟农减工降本成效明显。”大关县烟草分公司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说:“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栽后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打好烤烟栽管组合拳的同时,切实走好促农增收新路子。”
当先进技术与贴心服务在田间交汇,当标准规范与基层智慧深度融合,这座乌蒙山区深处的烟叶收购站正焕发新生——它不仅是烤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稳固基石,更是乡村振兴路上推动万千农户致富的坚实力量。(朱睿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