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继续改革。40年的改革,改写了温州的发展轨迹,改变了温州人的前途命运。
温暖之州
早上七点,温州人的一天,从一碗糯米饭开始。
温州很大,现辖11个县市区,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温州很小,小到可以装在每个温州人的心中。不管走到哪里,都是无法忘却的魂牵梦绕。
温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被誉为“温暖之州”。
温州精神:创业的温州人
温州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地方。其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改革开放前,交通不畅(三面环水、背靠大山),若想走出去只有水路一条(温州方言中“水”“死”同音,在文革末期温州老百姓戏称温州只有死〈水〉路一条)。恶劣的自然环境,逼着温州人只能走出去寻找生路。温州人的成功毫无疑问是逼出来的、闯出来的、干出来的、放出来的。改革开放40年来,温州成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最迅速、活力最充沛的城市之一。温州最早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增长速度为世人瞩目。温州民营经济占工业产值的95%以上,占财政收入的70%以上,已经成为温州经济的主要支柱。依靠民营经济的推动,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全市相继建成了“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等30多个全国性的生产基地,获得170多个个中国驰名商标、50多个中国名牌产品和100多个国家免检产品,品牌总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
第一个农村专业市场
第一份个体工商营业执照
第一座农民城
第一个改革试验区……
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见证了“温州模式”的诞生,
也让世人知道了
敢为人先又善识大势;
商行天下又崇文重教;
守信重诺又尚德崇仁;
抱团互助又开放包容的“温州精神”。
1980年12月11日,市民章华妹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取了我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第10101号)。同年,我市在松台街道正式发放了1844份个体户营业执照。这1844位领证者成为中国第一代个体户,这是对个体工商户合法地位的公开承认。
1991年7月28日,苍南农民王均瑶兄弟向湖南民航局承包,开通了长沙至温州的全国第一条私营包机航线。2002年8月18日,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温州著名企业家王均瑶出资占该公司18%股份。这是温州民营资本首次进入国家垄断行业。
1995年8月28日,第一个外地温州商会——昆明温州总商会成立,这是全国成立的首家具有法人资格的民间异地商会组织。
2006年8月,经国家商务部批准,温州民企牵头建设的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成为中国首批八家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目前,温州是国家级境外经贸园区最多的地级市。
1986年8月23日,温州市委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和批示精神,就建立试验区问题进行调查和初步论证之后,向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建立温州试验区有关问题的报告”。1987年9月16日,国务院批准温州市为全国首批1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温州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
温商“三部曲”
继《温州一家人》《温州两家人》之后,《温州三家人》也预计于今年播出,献礼改革开放40年。
(1)许许多多《温州一家人》的故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电视剧《温州一家人》,讲述了“周万顺”一家走南闯北、打拼拼搏的“草根”创业故事。
在温州,有许许多多《温州一家人》的故事。
正是凭着温州人创业不息、创新不止的奋斗故事,温州这个在中国版图看似不起眼的地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舞台上的璀璨“焦点”。
40年前,人们戏称:“汽车跳,温州到”。当时的温州,是一座只有“水路一条”的城市: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少、人均耕地少、国家投入少、交通条件差。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温州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大胆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大胆冲破“左”的思想禁锢,大胆冲破姓“资”姓“社”争论,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闯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
从第一个购买航空经营权到第一个实行国有土地有偿转让,从国内第一条民资参与建设的合资铁路到建设全国第一条城市交通铁路,从第一个实行金融利率改革到开出中国首家民营企业……“胆大包天”的温州人,走出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发展路子,成就着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一次次创举。
也正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温州坚定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沿。第一批温商、温州企业家也为世人所注目。
(2)全球视野下的《温州两家人》,折射“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人奋斗足迹——
2015年,以全球视野续写新一代温商传奇的《温州两家人》登上央视,又一次引起了海内外中国人热烈反响。
从《温州一家人》到《温州两家人》,讲述了温州人跟进时代脚步创业创新的故事,也串起温州人走出温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今天,温州正在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把“温州两家人”的步伐迈得更远,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独特贡献。据统计,目前有68.8万温州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创业,其中有38万人奔走在“一带一路”沿线57个国家,演绎着“一带一路”上的温州故事。
看“一带一路”上的“温姓”境外园区——
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境外经贸合作区是首批8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多年来销售额一直稳居俄罗斯远东地区首位。
除了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境外经贸合作区,温州还在“一带一路”沿线建成了越南龙江工业园区、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等共计3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和1个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成为全国拥有国家级境外园区最多的地级市。
看“一带一路”上的温州华侨双创高地——
浙江省唯一以“侨”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坐落在温州瑞安。温州抓住国家“万侨创新”“互联网+流通”行动的机遇,依托丰富的华侨资源,聚焦“信息经济(电子商务)”,在全国率先提出以全球华侨双创为基础、以跨境电商为核心、以轻工大数据为驱动,着力规划建设以全产业链跨境电商生态圈为特色的瑞安侨贸小镇。
发挥“一带一路”沿线温籍侨胞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人脉优势,如今,温州多渠道引导人才回归、资金回归、贸易回归。一批批海外侨团组团回国考察,促进海外温商与温州本土、祖国深化对接合作、内外互动发展。2016世界温州人大会期间签约项目50个、总投资583亿元。积极推进海外温商贸易回归,与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温州商会签订贸易回归协议,签订贸易回归总额达1290亿元。
看“一带一路”上的温籍海外传播官——
2016年12月,温州市鹿城区启动“海外传播官培育工程”聘请四批共60位温籍侨胞担任海外传播官,分布在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捷克、土耳其、日本等18个国家。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温州市率先在美国《中华商报》社设立“海外瓯越文化传承基地”,目前已在意大利、巴西、荷兰等国设立7个“海外瓯越文化传承基地”。。同时,世界温州人在意大利、荷兰、德国、希腊等“一带一路”国家设立50多所中文学校,创办海外华文媒体44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135个温籍侨团,他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温州人也“义行天下”,在利比亚撤侨中,徐伟春、吴旭辉、任月松、林景、金凯、虞陈星等20多位温州企业家不计个人利益连续工作,帮助撤离13815名同胞。他们爱国爱乡的义举,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企业家的崭新形象。
从“商行天下”的精神特质,到“诚行天下”、“义行天下”的家国大义……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温州企业家,用行动擦亮企业家精神的“温州名片”。
在传承与创新中提升的“温州三家人”,努力续写中国企业家精彩篇章。
如今,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成立了268家温州商会,200多万温商在全国全球创业。面对新一轮创业创新大潮,广大温商立足实业,锐意创新,再造新优势。从一杯杯卖牛奶卖出十多亿杯,到422头澳洲奶牛坐飞机“空降”温州,把传统养牛变成融合一二三产业链等创新故事,企业家朱立科带领“一鸣公司”深耕实业,不断老树发新芽,就是这样一种诠释。企业家郑秀康带领康奈集团数十年只做“一双鞋”,稳扎稳打、精益求精,也是如此。
这种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折射的是温州企业家把握大势、与时俱进,立足实业、创业创新的智慧。在广大温州企业家带头努力之下,实业回归、资本回归、信心回归。去年,温州GDP突破5000亿元大关,增长8.4%,增速居浙江省第三,总量居全国第35位;今年上半年实现GDP2405亿元,增长8.4%,增幅继续居全省第三。
坚定实业、扎根沃土,讲述“温商回归”的“温州三家人”的故事,在温州、在浙江不断上演。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将更多机遇留给勇于和敢于、善于改革创新的人们。正因此,今天的温州继续在“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总结新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为全国作示范”的寄语指引下砥砺前行,一座富含改革气息的国际时尚智城正初露峥嵘。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温州建设国际时尚智城,既有“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金字招牌,也有只争朝夕的创新和开放——全面对接和布局“一带一路”建设,温商足迹遍全球;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产业转型等同频共振,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人、产、城”深度融合……毋庸置疑,东海之滨,温暖之州,正重塑改革开放新优势,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提升都市发展新优势,放大时尚特质新优势,真正打造一座集活力名城、智慧城市、现代都市、时尚之都于一体的国际时尚智城。
新时代
温州
再出发!
(资料均来源于网络)
编辑:翟晓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