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专题报道 >> 改革开放40年 >> 城市变迁 >> 浏览文章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城市篇之大连

2018/7/20 9:44:03 加入收藏
40年勠力同心,40年不懈探索。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中,大连留下了一串串坚实足印。大连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改革开放40年来,大连开放布局不断优化,开放领域日益扩大,开放水平逐步提高,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
 
 
 
  改革开放前的大连(网络图片)
 
 
 
  今天的大连(网络图片)
 
  全面振兴的国际化城市
 
  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这样描述大连:“我必须亲眼去看看大连,中国的班加罗尔。大连不仅在中国很出色,摆在硅谷也会十分抢眼……大连正快速争取商业机会,成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心。”  
 
 
 
  网络图片
 
  抓住机遇——出了大连市区,向东北方向行驶大约30公里,便是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开放前,这里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如今,这个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开发区,以1000万元财政资金和2.3亿元银行贷款起步,走过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进程,已有英特尔、浦项制铁、辉瑞制药等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2284家外资企业在此落户,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29亿元,成为开发区中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和城市化特点的区域之一,被誉为大连的后花园和最耀眼的明珠。
 
  大连市抓住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机遇,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和综合体制改革;抓住建设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机遇,大力推进长兴岛和花园口等新型产业园区建设;抓住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先后争取到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设立大窑湾保税港区等事关大连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功能定位,使大连成为率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先行区,为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积蓄了雄厚基础。
 
 
 
  中山广场旧照(网络图片)

  

  现在的中山广场(网络图片)
 
  寻找自己位置——1984年8月,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批准成立开始,大连市外资企业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规模扩张到注重质量的道路。到2007年底,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12661家,其中88家“世界500强”公司前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254.1亿美元,累计实际使用外资总额占东北三省的41%;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977亿美元,占全省的62%,占东北三省的42%,其中出口1082亿美元,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走出去”步伐越来越快——大连企业“走出去”的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产能合作,发挥沿海开放城市渔业开发的优势,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此外,自2015年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以来,我市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发挥海铁联运优势,全力打造以大连港为核心的过境班列品牌,目前我市已开通6条中欧班列线路,形成连通日、韩、东南亚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双向国际海铁联运大通道。  
 
  如今,大连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开放度的城市,受到世界的瞩目。大连对外开放进入新时期。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连市通过自主创新,通过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由加工装配向研发创造转变,成为大连新型产业基地的强大支撑。眼下,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产值和增加值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而软件业销售收入,已经连续10年保持50%以上的速度递增。
 
  与此同时,大连市提出“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碧海蓝天”,相继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旅游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球环境500佳、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张成寅说:“如今,大连正在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经济模式转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大连将化危机为机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人民路过去叫山县通街。(网络图片)
 
 
 
  现在开阔繁华的人民路,是城市重要的CBD区域。(网络图片)
 
  大连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近年来,大连市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不偏移,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去产能推进有力,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严控新增产能,加快低端、落后产能出清。2016年,水泥、造纸等“十小”企业全部取缔,钢铁、煤炭去产能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大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1.4%,增加值增长9.8%,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1.4%和17.8%,高于全国28.3和6.3个百分点。
 
  大连市分11批取消调整1626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赋予金普新区123项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对54个市直部门5684项行政职权逐项论证精简,保留41个部门3031项行政职权,精简比例达46%。在全省率先公布三个清单并出台动态管理办法,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精简51.7%。
 
  大连市成为全国对外开放功能区最多最全城市之一——自贸区大连片区今年4月挂牌以来,新增企业2046家,注册资本225.85亿元。
 
  金普新区在东北率先全面启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机构和人员均压缩30%以上。2016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0多个,总投资700亿元,经济总量达2296亿元,增长7%。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孵化载体66个,拥有市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230家。目前自创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2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36家,占全市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4%,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32%,实现技术交易额占全市88%。
 
  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来,电商企业增长300多家,大宗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交易额增长625%。
 
 
 
  大连开发区30年收获“五大”成果
 
  从1984年到今年,大连开发区铿锵有力地走过不平凡的34年,用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性思维绘就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发展蓝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五大”硕果,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大连开发区
 
  开放引领作用凸显。依托金石滩国家5A级旅游度假区等十大产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功能区,引进了包括美国英特尔、德国大众等75家世界200强企业在内的总计48个国家和地区的3500多家外资企业入驻,累计利用外资260多亿美元、实现外资出口总额950多亿美元,成为了大连乃至辽宁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和中心地带。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1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63亿元,全社会国定资产投资636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72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6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名列东北县首位,超过辽宁多数地级市水平,位居全国215个国家级开发区前列。
 
  现代产业加速集聚。石油化工产业集群达到千亿级规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建设。以半导体芯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航空等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加速聚集;以总部经济、旅游、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以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产品基地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体系全面构建。产值超亿元企业249家,其中超10亿企业42家、超百亿企业6家。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从1984年的3平方公里起步区发展成为今天的规划面积1039.8平方公里、建成区1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0万人的新城区。凭借毗邻港口和专业码头的区位优势,实施了一大批道路、电力、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工程,大连新机场选址在金州湾,形成了轻轨、高铁、高速公路、国省干道纵横交错的集疏运体系。
 
  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建成了东北领先、国内一流的图书馆、大剧院、市民健身中心、滨海及山地公园,引进了12所大学和北京小学等基础教育名校,三级甲等盛京妇女儿童医院将于年内投入使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31220元。
 
  以1984年设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开端,目前全市共有大连开发区、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东北地区第一个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唯一保税港区。国家批准设立了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迅速开展建设推进工作,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实验区创新举措166项,出台了225项支持自贸实验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开放带动和经济发展引擎作用持续释放。
 
  此外,金普新区获批成为国家首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大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集聚区;高新区成为“中国-以色列高新技术产业合作重点区域”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不断实现突破,在全市对外开放中发挥了引领示范和重要支撑作用,使大连在东北地区的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愈加彰显。
 
 
 
  大连(网络图片)
 
  从一座在世界上默默无闻的城市,到全面振兴的国际化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大连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历程,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思路始终没有改变,对外开放的内涵与时俱进。大连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率先全面振兴的“龙头”和中国活力、国际化水平的城市之一。回首这一切,大连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演变。
 
(资料、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编辑:关婧
0
上一篇: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城市篇之福州
下一篇: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城市篇之连云港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