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专题报道 >> 改革开放40年 >> 城市变迁 >> 浏览文章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城市篇之湛江

2018/7/24 13:27:20 加入收藏
 滚滚向前的时代列车上,崛起的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第40个春天。湛江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乘着改革的东风依海兴市、砥砺奋进。过去40年,海洋资源滋养着湛江振兴发展,促使它不断走向春潮澎湃的新时代。 
 
  凭“海”荣列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春末夏初,首都北京召开“全国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名称很普通,但它决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名单,研究、确定了这些城市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等进一步对外开放政策。
 
  其间,各沿海城市闻风而动,努力争取列入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湛江此时刚完成地市合并机构改革,也迅速行动起来,积极追赶改革春风。
 
  然而,会议传来消息,首批开放的部分沿海城市初步计划是8个,湛江不在计划之内。据时任湛江市委书记温戈回忆,市领导班子经研究决定,湛江原市长王国强立即启程赶赴北京,反映湛江情况和群众强烈要求列入开放城市的愿望;同时起草有关报告,用特急传真发送到会议现场,转交给参加会议的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请求他在会议上反映湛江情况。
 
  广东省档案馆保存着这份《关于要求在湛江市实行特殊政策的报告》特急传真。报告概括了湛江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详细罗列了湛江列入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7个有利条件,其中5个源于湛江得“海”独厚的港口与自然资源优势。
 
  其一,湛江是我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和欧洲航线最短的港口,港内水域宽阔、浪静水深、终年不冻,万吨巨轮可日夜进出。
 
  其二,湛江是开发南海石油的重要油港,将成为西部石油开发的指挥中心和交通运输中心。
 
  其三,湛江是开发南海水产资源的重要渔港,将成为我国重要远洋渔业基地之一。
 
  其四,湛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市有近百万亩沿海滩涂可供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其五,南海油田的勘探和开发速度不断加快,将吸引石油化工、港口等方面的外商投资者。
 
  报告最后说:“如能在湛江市设立经济特区,可以通过灵活措施、特殊政策,加速经济发展步伐,为四化建设作出贡献。以上报告,请党中央、国务院审定。”
 
  1984年4月6日,为期11天的会议结束。最终确定开放我国北自辽宁大连、南到广西北海的14个沿海城市,湛江荣列其中。
 
 
 
 
  1985年10月15日,南海海域第一个投产的油田、中法合作开发的北部湾涠10-3油田投产庆祝大会在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基地举行
 
  奔向海洋 港口腾飞
 
  列入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后,湛江人民无不欢欣鼓舞。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明确指出: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办好经济特区主要是给政策,一是给前来投资和提供先进技术的外商以优惠待遇;二是扩大沿海港口城市的自主权,让其有充分的活力去开展对外经济活动。
 
  蓝图已经绘就,行动只争朝夕。湛江市委市政府再次综合分析城市实际情况,认为对外开放的优势在于港口、石油、腹地和资源,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看准优势、扬长避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1984年8月,梁勇告别了10多年的校园生活,来到了期盼已久的湛江港,被分配到第四作业区筹备组工作。
 
  “初来乍到,印象最深的就是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梁勇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这边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另一边却还是沟壑不平的沙土,还时常可以看到渔民来此贩卖鱼货。”
 
  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开放的春风送到海边,湛江港建设一路高歌猛进。“六五”期间建成5个万吨级泊位和一个3.5万吨级散粮专用泊位;“七五”期间完成老码头技术改造,建成两个5000吨级泊位,新增吞吐能力60万吨;“八五”期间投入6亿多元,建成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个、5000吨级泊位1个,年新增吞吐能力243万吨。十几年间,港口规模不断扩大,新增泊位18个,吞吐能力大幅提高。
 
 
 
  繁忙的湛江港
 
  2000年,湛江港再次发力,凭借30万吨级航道和深水码头优势,吸引了包括宝钢、中石化等众多大型企业进驻,为湛江推进“以港兴市、工业兴市”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湛江港货物吞吐量迈进了全国亿吨大港之列,2017年已达2.8亿吨,位列全国沿海港口第11位、广东省港口第2位。
 
  依城而建、依城而生的湛江港乘东风、谋崛起,正以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腾飞在我国西南出海主通道上。
 
  坐拥海湾 建设美丽湛江
 
  湛江是典型的海湾城市,城区就坐落在狭长的湛江湾两岸。驱车行驶在湛江主城区,10公里长的观海长廊将公园绿地、沙滩、商住楼宇串联在一起,俨然一条“海味”十足的“金项链”,这里成为了市民眼中最美丽的城市名片,也是外地游客情有独钟的驻足景点。
 
  上世纪90年代,湛江第三次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对海岸线的使用做出优化调整。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和“还岸于民”的原则,在城区的海滨地段建设富有热带风情的景观带。
 
  湛江第一条景观带是长约3公里的霞山观海长廊。长廊横穿渔港和海滨两个公园,中间由一条宽60米的绿带相连,是居民和游客观海游览的好去处。
 
  本世纪初,湛江第二条观海长廊——金沙湾观海长廊建成。长廊约2.5公里,相较以往,现在的沿岸沙滩更宽阔、水质更洁净、绿化配置更精美,周边高档楼盘相继拔地而起,提升了城市品位。
 
 
  霞山观海长廊
 
  特别是近年来,湛江市委市政府又在两条观海长廊的海滩上先后建起两处海滨浴场,满足了游人亲海玩海的需求,提升了长廊的景观和实用功能。
 
 
 
  李康彦是土生土长的湛江人,现在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他说,1970年以前,观海长廊的所在地是个渡口,如今在滨海路上还可以找到一座名为“霞海港”的牌楼。
 
  上世纪80年代,湛江湾西岸是主城区霞山、赤坎和开发区,东岸是土地资源丰富、正待开发的坡头区。东西两岸相距约两公里,主要靠轮渡往来,交通拥挤、混乱、耗时司空见惯。
 
 
 
  海湾大桥
 
  2006年,全长近4公里的湛江海湾大桥建成通车,解决了几代湛江人的出行难题。湛江海湾大桥不仅解决了东西两岸的交通制约,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城市主轴线,为东岸开发创造了条件,使湛江从“带状”的城市格局发展成为“一湾多岸、拥湾发展”的块状海湾城市。
 
  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了《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根据规划,湛江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北部湾中心城市之一,将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努力建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67年日记讲述湛江之变
 
  秋日午后的阳光穿过巷子,照进屋里,67本日记本安静地躺在桌子上,等待主人回顾。今年已83岁、满头银发的吴伯芬坐在一旁低头细读,时而微笑,时而感慨。
 
  他从18岁起写日记,至今已有67年。大半个世纪的生活都藏在这一摞日记本里。它们当中有些纸张已经泛黄发脆,字迹也模糊了。“它们记录了我的人生轨迹,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吴伯芬说。一滴水能折射阳光,他个人的生活也反映湛江发展前进的步伐。
 
 
 
  吴伯芬在翻阅旧时日记
 
 
 
  日记
 
  交通——水陆联运成回忆 盼高铁时代快来
 
  日记摘录:
 
  今天全国各大城市都知道黎湛铁路提前通车了,新华社已发表了电讯,多么让人高兴啊,全国人民都注视着湛江。
 
  ——1955年6月25日
 
  2004年底广湛列车停运。时隔12年后,湛江至汕头的列车开通,经过广州。从湛江到广州,坐大巴只要五六小时,票价也实惠。
 
   ——2016年5月28日
 
  吴伯芬原本是广州人。1951年,当时18岁的吴伯芬被所属单位、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省新华书店调到位于湛江市赤坎区九二一路的新华书店工作。
 
  “那时,从广州到湛江哪有火车和省内客运大巴啊,我们是坐水陆联运,摇了3天才到!”吴伯芬记忆犹新,“当时正是7月,我们在广州上船,一直坐到江门下船转坐车,到茂名水东翌日再乘车到湛江,至少要三天。来湛江工作的前几年,我回家探亲可麻烦。”
 
  到了1955年,黎湛铁路通车。“它是联系两广地区的铁路干线,途中至贵港站与内河港口贵港相接,经水路西通南宁,东达梧州、广州、香港。火车让旅途时间大大缩短。从此,我回广州方便多了。”吴伯芬老人笑道。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往返广州湛江两地的客运大巴出现并很快占领市场,水陆联运才退出历史舞台。
 
  商业——曾经市区商铺稀少冷清 如今大型卖场遍地开花
 
  日记摘录
 
  今天,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湛江奥体中心开幕,将在7日下午结束。
 
   ——2014年12月3日
 
  我先后三次在会展中心商品展销会购买七罐葡萄酒。
 
  ——2015年12月13日
 
  “60多年前,我还年轻,刚到湛江想逛街也不知道去哪;上世纪50年代,我孩子出生,他们童年时期的消费场所也极少;上世纪80年代,孙辈出生,他们的父母带着他们逛‘K物街’;前两年,曾孙出生了,比我们幸福多啦。他父母常常带他到大型商场,娱乐项目多,环境也舒服。如今湛江商业繁荣,这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吴伯芬笑呵呵地说。他翻开日记,当中记录了不少家庭消费。
 
  在他印象中,改革开放后湛江商业逐渐繁荣,自选商场也随之出现了。上世纪90年代,市民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政府将赤坎中山二路、新华路以及霞山民享路划为商业步行街。世贸、凯德广场、广百等大型商场也相继开张。据市经信部门介绍,湛江市近年来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民营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截至2016年5月底,湛江市民营经济单位数达21.4万户,占全市登记市场主体的93.5%;民营经济上缴税收239亿元,占全市税收比重达65.5%。
 
  生活——公园绿道越来越多 市民日子越过越好
 
  日记摘录
 
  我曾羡慕,法国是欧洲最大的自行车消费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自行车高速公路。如今,湛江有城市绿道,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越来越好,既能健身,市民出行也更方便。
 
  ——2015年4月25日
 
  今早去澳门街饮早茶。
 
  ——2014年7月19日
 
  “这些年来,湛江市民生活越来越好。”吴伯芬说,“不说别的光说饮食。几十年前,广州的亲朋好友来湛江探望我时,我想带他们外出吃顿饭都难以找到一家酒楼;但现在,湛江街头随处可见大小酒楼,价格实惠,菜式也好,广州来的亲友品尝后都竖起大拇指。”
 
  据他回忆,上世纪60年代湛江只有零星几家酒楼,其点心、菜式也一般。改革开放后,湛江市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餐饮业随之蓬勃发展。吴伯芬时常会与三五好友到酒楼“叹”早茶。
 
  除了“叹”早茶,吴伯芬另一爱好就是骑行。上世纪90年代,吴伯芬退休后骑着自行车访遍了湛江各县区,“湛江乡村变化很大,最明显的就是道路硬底化。20年前我去乡村,大部分都是泥路,如果碰上下雨天骑车难以前行。现在好了,许多村道都硬底化了,既美观又方便。”
 
  提速·开放
 
  2017年7月17日下午,湛江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金额最大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14个项目成功签约,其中12个项目总投资约1050亿元,2个项目银行提供授信额度1300亿元。当天,湛江还推介发布了69个PPP项目,总投资近1000亿元,吸引了120多家中央企业、广东省企业、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
 
  2017年12月14日,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湛江召开,共吸引来自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的3200多家企业前来参展,达成交易和合作意向超过900亿元。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和推动国内外海洋产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这些都是湛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生动实践。全市上下持续增强的“用开放促发展”的共识,为湛江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注入新动力。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的铿锵宣示,表达坚定的改革决心,吹响了新一年的改革集结号。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湛江将在持之以恒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意气风发地向着新时代奋斗目标阔步前进,写下更加精彩的发展篇章。
 

(资料、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编辑:翟晓汀

0
上一篇: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城市篇之连云港
下一篇: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城市篇之长沙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