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其他 >> 经济关注 >> 浏览文章

就业季如何稳就业?

2020-07-01 来源:经济网-《经济》杂志 许亚岚   加入收藏

    近日,史上最大规模的874万毕业生,迎来了最特别的就业季。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毕业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从“六稳”到“六保”,多次提出必须把稳就业放在首位,各地也推出了不少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专项政策。

    “当前国际市场需求全面萎缩衰退,而中国一旦出口受到压缩挤压,出口导向型产业就会受到挤压,就业形势就会严峻,所以实现‘六稳’中的稳就业、保民生就非常重要。”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马晓河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我国将稳就业放在“六稳”工作首位,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完全是底线思维,是为了保稳定、保民生。“尤其是当前我们处于产业结构转换时期,外需压缩,国内产业结构转换加快,信息化等导致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导致就业更加困难。”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也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就业问题是宏观调控最核心的问题。过去大家关注的是增长,但实际上保增长也是为了保就业,就业是增长最根本的、最深层次的目标。“从2012年开始,中国劳动力总量每年都在减少,但经济还在增长,经济增长就是劳动需求在增加,供给在减少,中国的就业总量上没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典型的代表是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一方面是大学生过剩,一方面是农民工严重短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解决,所以近些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急速调整,过去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变成了资本密集型产业,例如食品行业、纺织行业等资本密集度比过去大很多,过去都是由人来操控,但劳动力短缺,用人贵,企业自然就用机器替代。”

    然而,疫情的出现导致总量问题凸显出来了,在苏剑看来,现在解决就业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在防疫方面,只要疫情过去了,人民的生活恢复正常,企业就有订单,就业的总量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大,就业压力也大,特别是今年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巨大的外部冲击更使得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滑,就业压力陡增。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院长黄少安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称,尽管不同时代的经济危机有不同特点,但是,面对经济萎缩、失业增加,基本的应对措施是大同小异的,无非是促进就业和救济失业。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刺激投资、刺激增长,从而增加就业是积极、有效的政策。在其他主体投资积极性和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增加政府的基建投资就成为最可行、最不坏的选择。“因此,中国现阶段,在尽力救济失业的同时,强调就业优先是科学的,主要依靠政府增加基建投资,是既有利于短期增长和就业、也有利于长期发展的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得不和相对好的选择。”

    当下,国家也不断出台相关利好政策,例如,今年全国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三支一扶”计划中央财政补助名额为3.2万名,比去年增加18.5%;计划招聘特岗教师10.5万名,且不将教师资格作为限制性条件;研究生预计扩招18.9万人,普通专升本扩招32.2万人;进一步落实毕业生参军入伍优惠政策,扩大毕业生参军入伍规模等。此外,在鼓励大学生求职的同时,各地也为有意创业的年轻学生提供便利,贷款支持、减免税费、免费提供场地,或者直接给予创业资金支持。
 
0
上一篇: 供需双暖 经济向合理增长区间靠拢
下一篇:民法行,市场兴 民法典吹响重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号角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