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经常到边远山区乡村小学和镇街学校调研,发现镇街和农村教育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比如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进一步稳定等。”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德爱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缪国乐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德爱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缪国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教育是要为未来服务的。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要培养的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人才。一直以来,教育一直是很多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最重要途径,这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机制。”缪国乐这样说。
因此,在广泛听取农村学生、教师、村民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后,今年两会,他带来了多项建议。其中,针对乡村教师“招不到”“教不好”等难题,缪国乐建议:
加大教师培养机制改革力度,破解乡村教师“招不到”难题。
如广东河源市实行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改革,依托本地高校资源,采取“免费入读、定向分配”方式,吸引优秀初中应届毕业生报读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师范五年制大专班,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农村小学服务不少于8年,从源头上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全市招录了6届共812名农村小学教师委培生,该项改革为河源农村教育发展补充、储备了一批优秀教师。
统筹资源配置,破解“教不好”难题。
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对县域内教师资源进行统一调配,通过自愿分流、岗位竞聘、交流轮岗等方式,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教师队伍的水平差距。同时,实行“走教”制度,将音乐、美术、体育、英语、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教师分成若干个“驻点走教”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就近2所-3所学校对应学科的教学工作,推动有限的教师资源发挥更大效用。
缪国乐指出,在不断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各种资源要素会依据市场规律不断往大城市聚集。留住农村地区优质师资资源,确保城乡教育质量同步发展仍需加大力度,通过拓宽乡村教师来源,鼓励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畅通高校毕业生、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通道,使乡村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文/《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寇佳丽